蚕桑文化在农业公园中的运用探讨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soft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公园是在乡村地区以休闲农业为主的产业形态,自农业观光园发展而来,具有除农业生产外的旅游观光、科普教育、文化传承和生态康养等多方面功能,在我国低碳环保的新农村建设和优质公共空间营造上占有较为重要的作用,农业部已早于2008年制定了农业公园的相关标准,要求未来在我国建设农业公园要满足乡村风景美丽、农耕文化浓郁、民俗风情独特、历史遗产传承等要求。然而,以往的农业公园在规划建设中往往忽略了承载农耕文明、传统文化和设计布置人文景观,使其本应具有的农业产业特色和主题文化变得模糊了起来。因此,挖掘乡村地区特有的农业产业和文化,建设具有文化特色的农业公园是其规划设计的关键,也是将景观功能突出、景观效果放大的难点和突破点。蚕桑文化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是华夏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丰富的内涵,同时具有突出的农业属性。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在承接乡村旅游新形式的实体——农业公园中利用好蚕桑文化这一先天性资源,打造特色园区景观,将成为农业公园规划设计中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探讨蚕桑文化在农业公园中的运用,就是在条件适宜的地区建设蚕桑文化农业公园,打造个性化、科技化园区,传播好、延伸好蚕桑文化,助力蚕桑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实现“农文”融合,产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文献引证、归纳演绎、对比分析和案例实证等方法进行分析总结,梳理农业公园、蚕桑文化和相关农业文化在农业公园中运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农业公园相关概念、构成要素、功能、分类和特点,界定蚕桑文化概念,剖析其发展历史、内涵、外延、表现形式和特征,并分析农业公园和蚕桑文化二者间的内外耦合性,思考其融合的可能性和现实意义。之后对国内外典型的文化农业公园案例进行分析,明确在建设以某种文化为基底的农业公园时要注意利用当地现有资源,把握文化脉络,着重呈现农业生产全过程,增强游客体验感和参与感,并将旅游、科技、文化、康养、生态等内容充分融合,实现传统农业、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接轨。进而提出蚕桑文化在农业公园中进行表达时的总体思路、基本要求、表达路径和表达手法,通过对中国嘉陵蚕桑文化农业公园展开设计实践来对前文的理论内容进行验证。最终得出本文的研究结果,在农业公园中进行蚕桑文化运用和表达时,要深刻剖析蚕桑文化内涵,注重“农文”融合,提高景观互动参与性,加入康养理念和引入科技力量,打造产业示范高地。通过文字直抒、图形演变、实体再现和环境烘托4条表达路径对农业公园进行功能性和观赏性的丰富,还要运用景观性、生产性、康养性、科普性和生态性5种表达手法深入刻画景观节点,传达蚕桑文化内涵,充分表现农业公园与蚕桑文化的联动作用。
其他文献
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21世纪,在线学习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学习方式。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加快了在线学习的深度应用,导致其社会关注度大大提高。2019年,教育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明确要求不断提高在线教育质量。但是,由于在线学习的自主性和弱控性,导致学习者容易出现在线学习动机低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学习质量。如何提高在线学习动机,已经成为重点关注的热
结球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capitata)属于十字花科芸苔属蔬菜作物,是典型的绿体春化型植物,其抽薹开花需要植株长到一定大小并经过持续的4~10℃低温春化作用。前期研究发现早花结球甘蓝和晚花结球甘蓝的BoFLC2基因的第一内含子区域存在215bp的插入/缺失片段,此外在第二外显子区域存在3个位点及3bp SNPs(早花/晚花cds:GAT232-234)的插入/缺失。
甘薯是重要粮食、饲料、工业原料作物。淀粉是甘薯块根中除了水分外最主要的化学成分,因此淀粉含量、产量及其品质一直是甘薯育种与栽培的重要研究内容。随着甘薯营养与保健价值研究与科普的不断深入,以健康为主的甘薯消费量逐年增加。本文笔者以课题组甘薯育成进程中的品系为主的83个材料为研究对象,在块根肉色色度值和干物质含量测定与群体分类的基础上,对干物质含量以及淀粉含量、直链淀粉比例与含量、粒径及其span等淀
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 Valeton)又称姜黄、蓬莪术、蓬药,为姜科姜黄属多年草本植物,是我国一种具有较高药用价值的传统中药材。近几年,莪术市场需求量逐年上升,人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同时频繁发生各类病害,严重影响莪术产量和品质,制约莪术产业发展。2017年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雄地区的莪术种植基地发现一种新病害,病菌主要为害植株上、中部叶片,发病初期叶尖或叶缘处出现近圆形的病斑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是一种打破传统体育项目开展模式的多元化集体活动形式,它要求学生们在较长的课间中,走出教室,与阳光为伴、与操场为舞,将学习上所产生的压力及时地通过体育锻炼的形式发泄出去。因此,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们社交能力、团队协作意识,调节小学生们的身心状态;还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度,营造柔和亲密的师生关系,并最终让师生们都能够享受阳光、
肌原纤维蛋白属于盐溶性蛋白,低盐及水溶液条件下的理化性质较差,限制了其加工利用程度,特别是在流体类、蛋白饮品类存在空白,因此改善该蛋白在低盐条件下功能性质具有重要意义。动态高压微射流(Dynamic high pressure microfluidization,DHPM)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绿色”加工技术,在大分子改性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因此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目前多糖与蛋白相互作用对食品体系的
在桃蛀螟长期室内饲养的种群中,现已发现在暗期提供微弱红光照射有助于桃蛀螟的生长和繁殖,红光能够有效促进桃蛀螟成虫的交配以及雌虫的产卵,且混合性信息素诱导的EAG反应与对照相比明显增强。基于此发现,本研究通过原核表达以及荧光竞争结合实验等,进一步从基因层面探究暗期微弱红光增强桃蛀螟雄虫对性信息素的EAG反应增强的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桃蛀螟全长转录组。此次全长转录组测序共获得39.77G
大肠杆菌O157:H7(Escherichia coli O157:H7)和沙门氏菌(Salmonella spp.)是严重危害公共卫生安全的食源性致病菌。这两种细菌能在食品加工和贮藏的相关胁迫下诱导产生交叉适应现象,因此细菌在后续杀菌或抑菌处理中得以存活。且抗生素大量和长期的使用使越来越多的细菌出现耐药性。随着全球对不使用化学防腐剂生产食品需求的增加,噬菌体作为一种天然的生物防治手段,为食品工业
硕蠊科Blaberidae物种数量丰富,多样性程度高,为蜚蠊目Blattodea的第三大科。该科的一些种类常被作为模式生物广泛应用于仿生学、生殖与内分泌学、社会性及繁殖行为学等研究领域。硕蠊科昆虫泛热带分布,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白垩纪时期,因此该科昆虫也可作为揭示复杂生物地理事件的参照模型。故对硕蠊科昆虫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厘清其高级阶元系统发育关系,推测其进化历史将对以上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重要的指导
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s,OBPs)是参与昆虫嗅觉识别气味物质的第一步,反向化学生态学是以OBPs为靶标筛选害虫行为活性物质,根据昆虫对特定气味的偏好可设计出对害虫具有引诱作用的引诱剂。斜纹夜蛾是一种杂食性害虫,主要以幼虫为害,因此在斜纹夜蛾的幼虫期进行防治不仅可以减少损失,还能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若是能够明确斜纹夜蛾气味结合蛋白与配体之间的结合机制,将为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