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农村流动人口犯罪问题研究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lin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流动人口犯罪,是指在城市中打工且长期居住的农村人口所实施的犯罪。本文以我国城市化发展为背景,对我国农村流动人口犯罪予以研究,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提出犯罪预防措施,以期有效解决农村流动人口犯罪问题,促进我国城市化顺利发展。首先,本文对农村流动人口犯罪的背景予以介绍,是指在我国城市化发展中所产生的流动人口犯罪问题。对我国城市化及其发展问题和农村流动人口概念予以分析,为后文对农村流动人口犯罪的研究奠定基础。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研究的农村流动人口犯罪与通常所言的农民工犯罪基本一致。之所以采用农村流动人口这个相对中性的概念,是因为其不仅能够体现出这个群体的流动性特征,而且可以避免语言歧视。其次,通过对犯罪现象的分析,找出农村流动人口犯罪规律。通过对东部、中部与西部有代表性的城市中的农村流动人口犯罪状况的分析,指出我国农村流动人口犯罪问题具有普遍性。但是受农村人口流动规律所影响,东部地区农村流动人口犯罪所占比例要高于中西部地区。通过对农村流动人口犯罪特征的总结分析,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的了解农村流动人口犯罪现象,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预防对策。再次,借鉴西方犯罪学的相关理论并结合我国具体的国情对流动人口犯罪原因予以分析。借鉴社会失范理论、社会解组理论、相对剥夺理论与文化冲突理论,对农村流动人口犯罪原因进行分析。由于农村流动人口犯罪的复杂性,进而结合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背景与农村流动人口自身因素对农村流动人口犯罪现象予以综合分析。最后,针对农村流动人口犯罪原因提出防治措施。对于当前我国农村流动人口犯罪的现状,应该通过加强治安控制与社会管理予以有效防治。同时通过加强对农村流动人口的教育与思想文化建设,提高其城市适应能力。最根本的解决措施是要破除城乡二元制度、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让农村流动人口享受公平的社会权利。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分析半枝芩莲汤联合吉非替尼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40例患者按挂号先后顺序均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参照组用吉
目的通过对补阳换五汤进行应用,随后对心绞痛疾病的治疗效果进行探究。方法选取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其就诊时间在2017年1月~2018年1月,共计患者人数50例。按照数字排列方式对
<正>白掌[Spathiphyllum cannifolium(Dryand) Schott]又名白鹤芋、银苞芋和一帆风顺等,英文名Whiteflag;Peace-lily,属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佛焰苞(Arales)天南星
互联网大潮仿佛一道电光,给了中国公益界一个激灵。一批青年公益人运用新技术,结合大数据、众包等新理念,开始了用智慧来撬动公益资源的尝试。这些青年公益人大多有着互联网和公
报纸
番鸭又名法国鸳鸯鸭、美洲雁,是优良的大型瘦肉型鸭,原产于南美洲,是优良的特禽之一,属于珍贵的肉用鸭种。由于番鸭具有较高的肉用、药用、肝用、皮用、绒用、观赏等价值,是现代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