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自众多的研究证据表明,那些与个体具有自我相关的刺激,相比于自我无关的刺激,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加工优势,例如:更快的反应时,更高的反应正确率,这个现象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有个专门的名词来描述——自我相关效应。在自我相关信息加工的研究中,自己的名字作为最接近个体核心自我的一个概念,是最常使用的一类用来诱发自我相关加工的刺激。事实上,除了自己的名字之外,使用亲密的家人,或来往密切的朋友的名字也会在实验过程中诱发出自我相关效应。但在以往研究发现的,会引起自我相关加工的名字,其背后所指代的个体都是与被试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有着密切关联的,而那些与个体在日常的社会交往活动中并没有明显交集的个体是否也会引发自我相关效应呢?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研究进行过科学地探索,而这又是一个值得去思索的问题,因为这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复杂的社会性行为。事实上,有很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并不相识的个体,会因为有着与我们相同的姓氏而引起我们诸多关注。加之,姓氏是集体自我概念的一个典型代表,具有心理上的凸显性。它是家族的象征,是个体形成早期归属感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强调群体行为和思想一致性,以及个体之间相互依赖性的中国文化背景下,与群体内其他个体的关系,在个体建立自我感的过程中会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而姓氏恰好又是一个典型的具有群体指向性的概念,它代表的是一个宗族,凝聚了血脉相连的一群人。因此,我们推测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与个体姓氏相同的姓名也会引发自我相关效应。研究显示,那些具有生物重要性的信息,例如情绪刺激、自我相关刺激,在早期的选择性注意加工阶段就会被区分出来。也有研究表明,具有不同的自我相关程度的刺激相比于无自我相关的刺激,在朝向反应(orienting response)的两个阶段都会引起比自我无关的刺激更强的注意偏向。正是考虑到自我相关刺激可以在信息加工的早期和晚期阶段都引起注意的朝向反应,以及oddball范式在研究注意偏向上的优越性,本实验将采用具有高时间分辨率的脑电图(EEG)技术结合三刺激oddball范式来研究同姓人名诱发的自我相关效应。熟悉性是在自我相关效应的研究中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为了排除熟悉性对自我相关效应的混淆作用,即证明个体对自我相关刺激的特殊加工是由于刺激的自我相关性本身的差异所引起的,而不是由于个体对刺激熟悉程度的差异所导致。然而无可避免的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大多数与自己有相同姓氏的人,对我们来说是不相识的陌生人。因此,本研究拟分为两个实验,分别选取被试熟悉的和陌生的同姓个体的姓名去探索由姓氏诱发的自我相关加工。实验一先选取同姓名人的名字作为实验条件组,去探索同姓姓名是否的确存在自我相关效应,若存在,再选用同姓陌生人的名字作为实验条件组,看此效应是否能推广到更广泛的陌生人群中去,其中刺激材料熟悉度对实验效应带来的影响将通过协变量分析进行控制。实验一的研究目的是考察同姓名人的名字是否能引发自我相关加工。行为评分的结果表明,被试认为自己的名字(SN)是自我相关程度最高的,同姓名人姓名(FNS)具有中等程度的自我相关,而异姓名人姓名(FND)与自己没有什么关联。对电生理指标的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FND,SN与FNS引发了相同程度的P2波幅的增加,而在P3成分以及theta震荡上,SN诱发的脑活动最强,其次是FNS,最后是FND。因此,行为和电生理的结果都一致表明,同姓名人姓名的确会引发自我相关效应,并且相比于异姓名人姓名具有明显的注意加工优势。实验二的研究目的是考察同姓陌生人名是否能引发自我相关加工。本实验中,由于采用的是陌生人的名字,所以在熟悉度评分上自己名字(SN)的得分,显著高于同姓陌生人名(SSU)和异姓陌生人名(DSU)。除此之外,主要的实验结果都类似实验一,即被试同样认为SN是自我相关程度最高的,其次是SSU,最后是DSU。电生理指标的分析结果也类似,即SSU诱发了与SN相同程度的P2波幅的增加,且都高于DSU;同样也是在P3和theta震荡指标上,SN诱发的脑活动最强,其次是SSU,最后是DSU。行为和电生理的结果一致表明,同姓陌生人也会引发自我相关加工。一言以蔽之,由于姓氏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不论是同姓名人还是同姓陌生人,他们的名字都会由于与个体具有相同的姓氏而引起注意的加工偏向,即同姓姓名也存在自我相关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