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文明、技术手段、传播媒介的进一步现代化,人们对内心世界的安宁和独处环境、私人空间的保留要求将更加强烈。隐私权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项法律权利。我国法律虽多处涉及隐私权的问题,但尚未形成完整制度,近来出现的许多侵害隐私权的案件却对我们的法律和民法理论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并且随着网络技术和生物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隐私权将受到更大的挑战;在保护隐私权的实务中常会出现隐私权与其他权利发生冲突的现象,如何协调这些冲突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是对隐私权保护问题系统研究的尝试与探索。作者运用历史学研究的方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实证与规范的研究方法、动态与静态的研究方法等等论述了隐私权的历史轨迹及现状、隐私权的相关争议、隐私权保护的冲突与协调、隐私权面临的新挑战与应对,以期能对隐私权保护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引言,在这一部分里,笔者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意义。第二部分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隐私权的历史轨迹及现状。本章中,笔者首先追溯人类隐私意识的萌醒及走向,并对隐私权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对国外的隐私权制度轨迹及现行模式进行评述,最后介绍了中国隐私权制度轨迹及现状,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在中国,对隐私权的保护呈现出一个总体特点:法律零散、保护途径间接、手段脆弱。民法没有直接规定对公民个人的隐私保护,只是一般性地规定了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将隐私权的保护附属于名誉权中。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第一次明文把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予以保护。尽管司法上有进步,但在现实生活中,中国民众对隐私及隐私权的观念仍然未充分意识。隐私权在中国的现状有着其深远层次的文化、经济和政治原因。中国几千年来都是义务本位,没有权利的意识和觉醒,传统文化中从来未孕育出人格权的观念。中国商品经济很不发达,中国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非个人而是家族,在这种家天下的制度体系里,“公”对“私”有着道德上无可置疑的优越性。在这种文化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