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GF-C、Ki-67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来源 :泰山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n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检测VEGF-C、Ki-67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其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的差异性及与各临床病理学因素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发生、发展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12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其癌旁乳腺组织进行VEGF-C、 Ki-67蛋白的检测,结果采用秩和检验(Wileoxontest, KrLlskal一Wallistest)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 Ki-67蛋白表达位于细胞核中,为棕黄色颗粒。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癌旁乳腺组织的高表达率分别为55%和5%,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17,P<0.05)。Ki-67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Ⅰ、Ⅱ、Ⅲ的高表达率分别为14.29%、47.47%、78.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r=0.35, P<0.05)。尚未发现Ki-67的表达情况受到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影响。2. VEGF-C蛋白表达位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细胞胞浆中,呈棕褐色;在癌旁乳腺组织中不表达,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阳性表达率为54.17%,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22, P=0.00)。≤50岁和>50岁的患者VEGF-C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69.35%和37.93%,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92,P<0.05)。无淋巴结转移组和有淋巴结转移组的VEGF-C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38.18%和67.69%,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45, P<0.05)。 VEGF-C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Ⅰ、Ⅱ、Ⅲ的阳性率分别为42.86%、44.74%、75.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r=0.27,P<0.05)。尚未发现VEGF-C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大小有关。3. Ki-67与VEGF-C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表达的相关性在12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两者全部阳性40例,全部阴性29例,VEGF-C阳性Ki-67阴性25例,VEGF-C阴性Ki-67阳性26例,尚不能认为VEGF-C蛋白与Ki-67蛋白的表达存在相关性(χ2=2.45, P>0.05)。结论1.Ki-67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升高,且与肿瘤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提示肿瘤的增殖活性越强其恶性程度越高。2.VEGF-C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升高,且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年龄密切相关;提示肿瘤促进淋巴管形成的能力越强,恶性程度越高,易发生转移。3. Ki-67与VEGF-C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提示肿瘤组织增殖活性的增强与促进淋巴管的形成是通过不同作用机制实现的。
其他文献
目的对头孢呋辛钠与氟康唑氧化钠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头孢呋辛钠与氟康唑氧化钠配伍溶液中室温下(25℃)0~6h内二者的含量变化进行测定,
<正>建立有效的血管通路、保持血透通路的通畅是保证血透患者安全、有效进行血透的重要前提之一。对于自身血管条件差,如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和患者的营养不良、血管中层钙化等
目的分析探讨情志护理联合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身体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6年6月期间科室收治的246例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
市场的情绪波动是影响市场走向的重要因素,而找到能够衡量市场情绪的指标难度很大。1993年芝加哥期权交易所推出的VIX指数(即波动率指数)有效地反应了市场情绪的变化,通过反
无论是何种施工现场,用电是必不可少的,电力是施工顺利进行的基础。但是施工现场不比完整的建筑现场,其电力供应是临时搭建起来的,其管理需要得到特别的关注。我国施工现场临
针对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中日益凸显的噪声问题,对高架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噪声影响沿线居民烦恼度的现状进行了研究。采用社会调查法,在高架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开展了居民主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的首部英文小说,小说创作的主要目的是将中国文化信息传达给西方读者,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研究《京华烟云》文化负载词翻译,需要在清楚文化负载词
汉语词汇丰富,其形成、发展与修辞有密切的联系,而成语又是词汇中的精华,具有意义的整体性,结构的完整性特点,从意义上来看,成语的意义大多并不表里如一,表面意义只是实际含
北宋中后期科举改革是在宋代统治者寻求取士方式转变基础上所做出的一系列调整,希望通过建立州县之学,实现取士与养士相结合的政治理想。改革最终以学校教育代替科举制成为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