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乙烯和丙烯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研究丙烯和乙烯的分离对于有效利用炼厂干气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合适的活性炭吸附剂,测定了乙烯丙烯单组分和双组分的吸附平衡数据并考察吸附分离效果。检验了现有多组分吸附平衡模型对乙烯-丙烯在活性炭上吸附的预测效果。为吸附分离法分离丙烯和乙烯提供了宝贵的基础数据。测定了15种不同材质和产地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孔容、平均孔径和微孔体积等物性参数。用动态穿透法测定了101.3kPa,313K下,单组分乙烯与单组分丙烯在15种活性炭上的吸附量。不同活性炭对乙烯和丙烯的吸附量差别很大。丙烯吸附量最小为1.593mmol-g-1,最大为4.528 mmol·g-1.乙烯吸附量最小为1.430 mmol·g-1,最大为3.100 mmol·g-1。R程序相关性统计分析表明,BET比表面积和微孔孔容是影响丙烯和乙烯吸附量的最重要因素。对筛选分离乙烯丙烯的吸附剂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采用自制动态法装置测定了单组分乙烯与单组分丙烯,在101.3kPa,298K-373K,在AC-4活性炭上的吸附等压线。在相同吸附压力条件下,乙烯和丙烯的吸附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在298K-360K温度范围,乙烯吸附量从2.780 mmol·g-1下降到1.257 mmol·g-1,丙烯吸附量从4.271mmol-g-1下降到2.361mmol-g-1;用静态法气体吸附仪,测定了在吸附压力为0.60kPa-100.00 kPa,吸附温度分别为298K,313K和353K,单组分乙烯与单组分丙烯在AC-4活性炭上的吸附等温线。Freundlich、Langmuir-Freundlich和Toth方程对吸附平衡数据拟合效果较好。配制了10组不同浓度的乙烯丙烯混合气。采用自制动态法装置,测定了吸附总压分别为0.1MPa和0.5MPa,吸附温度分别为298K、313K和353K时,不同配比混合气在AC-4活性炭上的穿透曲线。根据穿透曲线计算得到混合气在不同吸附条件下的吸附量和分离因子。发现吸附温度升高,丙烯分离因子减小。在较低温度下进行吸附,有利于对丙烯的分离。对本实验吸附动力学进行了初步探索,气体吸附有效扩散系数De为9.9998×10-10m2·s-1。为工业吸附分离流程设计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数据。采用扩展的Langmuir模型(E-L),Laden-Ratio Correlation模型(LRC),理想溶液模型(IAST)(包括IAST-F和IAST-L)和空位溶液模型(VSM)预测乙烯-丙烯混合气在活性炭上的吸附平衡,并与实际实验结果对比。发现VSM模型拟合效果最好且偏差波动相对较小。IAST-F模型拟合效果较好,但是波动较大。IAST-L、E-L与LRC模型拟合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