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机构投资者发展起步较晚,但随着我国市场的稳定发展与机构投资者队伍的迅速壮大,机构投资者逐渐成为市场上十分重要的群体,并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宏观层面主要在对我国市场经济效率及市场稳定方面发挥很大作用,微观层面主要是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和中小投资者保护方面发挥作用。与此同时,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操纵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并且公司普遍存在着股权过于集中的现象,内部治理结构尚不完善。公司管理层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越来越倾向于采用构造真实经济活动的手段来修饰盈利状况。这不仅会改变公司的会计盈余,同时也会对公司的现金流量产生影响。因此研究机构持股能否缓解公司操纵盈余的问题,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本文对早期学者对于机构投资者和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在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等理论的基础上,全面分析研究机构投资者的情况,从而为我国机构投资者的发展提出建议。 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说明机构持股对公司管理层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起到了抑制作用。其次,验证了独立型和稳定型机构投资者的积极监督治理作用。最后,本文还考虑了公司处于不同的外部市场环境与内部治理环境下,机构持股对公司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即当公司所在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越高,公司内部股权较为分散时,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越明显。 本文的贡献在于:(1)证实了机构持股对公司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抑制作用。以往文献的研究视角大多数集中于应计盈余管理方面,且尚未得出一致结论。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回归验证了机构投资者在抑制真实盈余管理方面确实发挥了有效的作用,为约束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新的思路。(2)考虑到了机构投资者类型的差异。机构类型不同其所发挥的治理作用也有所不同,本文采用了两种分类标准对机构投资者进行了划分,分类进行研究。(3)进一步研究了外部市场环境与公司内部治理环境的影响,使研究内容更加丰富。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利于推动公司引进机构投资者投资,使公司内部治理因素与外部治理因素有效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内部治理结构缺陷,从而抑制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的行为,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本文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模型中费用指标包括很多种类,但是我国上市公司没有公开披露全部费用数据,因此我国学者的研究都是利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来替代。其次,真实盈余管理有多种途径,而该模型只考虑了销售操控、生产操控和费用操控三种方式,有可能低估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水平。最后对于机构投资者分类的问题,所采用的分类方式相对新颖且运用相对较少,其分类标准的合理性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去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