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水灾是影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对农业灾害的损失评估可以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决策支持条件。传统的农业水灾损失评估主要针对直接经济损失评估,对农业水灾的间接经济损失评估非常缺乏。然而,对于重大的自然灾害,由于经济规模的快速增大,经济系统部门之间的关联性增强,间接经济损失往往超过直接经济损失,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之间呈现非线性增长。因而,针对自然灾害损失的直接损失评估,不能概括灾害损失的全部内容,不能成为减灾和防灾政策的制定的科学依据。利用投入产出建模技术及其扩展模型,包括经典投入产出模型(Input-Output Model),损失率投入产出模型(Inoperability Input Output Model)口动态投入产出模型(Dynamic Input Output Model)三类。整合矩阵计算和线性规划方法,以1998年我国洪涝灾害的间接经济总量损失,损失比率和部门损失变化动态进行分析,对灾害管理措施进行优化。主要研究结论是:(1)就洪灾直接经济损失而言,受灾比较轻或者轻微的,如西北地区,东南地区以及环渤海地区损失居中,受灾比较严重是中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2)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具有空间关联性,直接损失与间接经济损失存在非线性关系,直接经济损失越大,间接经济损失就越大。(3)就损失的部门分布来看,化学工业以及电力蒸汽热水、煤气自来水生产供应比较特殊损失不同于其它部分损失。(4)灾害损失评估要考虑损失的绝对量和相对量。绝对损失以及相对损失率之间既是相互联系又是相互独立的。相对损失率大的部门,绝对损失值不一定大;反之,相对损失率小的部门,绝对损失值不一定小。(5)不同经济部门救灾恢复的路径不同,灾后经济总损失的大小与灾害恢复能力及灾后恢复时间的影响明显,减灾政策的制定应该考虑提高经济恢复能力,缩短灾害时间。(6)基于最终产品损失最小化和基于最终需求最小化的灾害优化路径不同,减灾策略的制定需综合考虑不同的优化目标。该项研究的价值在于构建了洪水灾害间接经济损失评估模型,建立了综合考虑损失率和损失总量的二维度的减灾模式和定量减灾规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