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彩前的水彩--多元水彩的形式初探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彩对历史的记忆远比人的想象清晰,有关人类史前、后的水彩源流,简称“前水彩”的立论,首先是相对今天的画种(纸本水彩)而言。水彩定义下的“前水彩”和“纸本水彩”等没有材质冲突,但“前水彩”范畴的符号形式更为宽泛。简言之,“前水彩”对得起高雅头衔,也尊重草根世俗。虽其一只脚仍在史前、另一只脚已腾跃今天。所以,聚焦一回“前水彩”有空前的必要。   其次,“前水彩”研究是拼接出一个立体模式的框架水彩,整体地观察所谓水彩,需要多几条穿越其时空的阳光隧道:例如:史前岩彩、早期纸本水彩、以致现代多媒体影像具虚拟性质、但仍有水彩诸多视觉特征的“水彩”。这些跨域万年的水彩品种,材料手段有变化,但水的基本语言表达法和图像追求则趋一致,可谓“异工同曲”绕梁几万年不绝。再例如:颜料资源的多样,象常见的冬青树紫色果实、红苋菜汁、棕咖啡末、白垩粉、石墨、铁矿石,还有化学彩、人工混合彩(水、胶质、油脂)等。再有例如:非职业化水彩活动:实用水彩(功能)、动植物的彩、自然彩(自发)等等。   总之,邀请“前水彩”与“纸本水彩”等图像一道,对水的人文符号综合诠释,进一步阐明并强化水彩的融水、简明、即兴性,“前水彩”庞大身躯能凸显“引药归经”过程的水记忆。事实上,浩瀚的有关水彩文本、图像信息等珍贵资源,同样也是今天“纸本水彩”等实验的信息库。因此,解密水彩整体语言体系、以及创新发展议题,既严肃也一定有趣。
其他文献
期刊
佛兰西斯·培根自幼在英国伦敦长大,因为从小就受疾病折磨所以无法在学校内受教育,当培根来到了法国巴黎美术馆时受到了启发因此开始对绘画产生了兴趣,最后他成了一位职业画家,而
徽州竹雕是“徽州四雕”之一,曾经与“嘉定竹刻”、“金陵竹刻”、“浙派竹刻”齐名于竹刻最鼎盛的明清时期。作为民间工艺,同样是民间智慧的结晶,相对于徽州其它三雕,徽州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