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用准则是源于文化的,是一种进入语言行为的文化准则,具有鲜明的文化特点。礼貌准则作为语用准则之一,也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利奇1983年的所提出的礼貌原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虚准则,同意准则,同情准则),是根据英语语言的人如何运用“礼貌原则”而使说话恰到好处,从而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顾曰国先生认为,讲汉语的人由于中国人的历史文化特点,而具有自己的礼貌准则(贬己尊人的准则,德言行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称呼准则)。虽然利奇礼貌原则和汉语的有相似之处,但是在言语行为的实际运用中,中西方在各自的“礼貌原则”的支配下明显的出现了较大的差异。中国学生在使用英语与英语国家的人士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往往由于不了解中西方礼貌的差异性,而造成了误解或者谈话的中断,致使交际失败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从而造成跨文化的语用失误。 以往的礼貌原则的研究大多都侧重在两个方面:第一,分析礼貌原则中西方的差异性;第二,同一文化中的礼貌原则的语用失误的问题而本文则是通过问卷调查这样的实证调查,从不同的角度对于礼貌原则的语用失误的表现形式及其成因进行了重新的划定。 本文通过对20名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英语专业的大一的学生和20名刚刚来该校留学的外国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由于不同的礼貌的含义的理解而造成的语用失误的表现及其成因。 从词汇的角度来说,造成中西方礼貌原则的跨文化语用失误的原因之一是在两种语言中存在着某些词汇的空缺。比如,中国有师傅,同志,这样的称呼,表现一种人与人的和谐,而在西方语言中则没有这样的词汇。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心理学家认为,在跨文化言语行为中,讲话者总会在心里存在某种语用偏见,从而在称呼,赞扬,要求和道歉言语行为中,把母语的言语习惯带到非母语中。这种言语迁移导致了跨文化语用的失误。 从语用角度来看,根据托马斯的观点,语用失误大体上可以分为言语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言语语用失误表现为言语者不懂得英语的正确表达方式,不能结合具体语境恰当的遣词造句,采用了英语的其他表达方式。后者是指在交际场合,言语者的话违背了英语文化中的社交准则,在语言形式的选择上出现了失误,导致了跨文化语用失误。 礼貌原则的言语语用失误原因主要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说话者所采取的策略类型具有差异性,如中国人较西方人倾向于直陈语气表达请求等。另外,在英语中多,possibly,a bit,ror a while,haveafook等表示克制意义的词语,语气不生硬。而中国学生则往往的忽视或者滥用这些词汇,从而使得言语行为变得不礼貌。 社交语用失误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中西方各自的文化的特点造成的。文中主要分析了中美这两个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性。其各自的特点使得对中美于话题的接受程度存在着差异,对于什么是自由话题什么是不自由话题的看法不同。这种观念根源于两种文化内涵的差异性。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的是集体主义,注重的是脸面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西方的文化看重个人主义。 最后,非语言交际总是伴随着言语交际,因此对于非语言交际的正确的理解有时候也直接关系到整个交际的成功的与否。中国人缺乏的是眼部的交流,认为不直视对方尤其是异性时是礼貌的,而在西方则恰恰相反。 正因为英汉语言具有符合本民族文化的各自的礼貌准则,所以人们在实际交流过程中对于什么是礼貌的言语行为,什么是不礼貌的言语行为的看法不同。因此我们在与不同的文化的人进行交流的时候,要注意到的礼貌的差异性,避免本文提到的类似的语用失误的出现。我们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主观上自身不但要重视学生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重视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客观上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创造有可能的教学条件,让学生大量的与目的语文化接触,使学生获得跨文化语用的能力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