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中国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中国特有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出现了一些特殊问题。农村劳动力仍有剩余,转移人口享受不到与市民平等的福利待遇,城镇化率没能实现质的提高,市民化迟迟不能完成转变等都是当前我国经济转型期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在对经济学经典理论和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研究成果分析的基础上,首先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诸多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找出了其关键影响因素,并得出城镇化建设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选择何种城镇化模式或道路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否能够顺利转移,所以,文章在此基础上又对国内外不同类型的城镇化模式的利弊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根据我国现实国情,探索出了具有城镇化与工业化同步发展、政府与市场结合运作、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多元协调、空间、土地等资源的集约节约以及转移人口市民化特征的新型城镇化模式才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引擎,才是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正确选择。最后,本文对我国未来城镇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新型城镇化模式如何引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质”与“量”的并重转移进行了审视,并针对战略选择提出了具体措施。认为,新型城镇化模式引领首先要做到产城的互动发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这一人口集聚过程。通过完善产业集聚支撑机制、发挥政府在产业集聚中的推动作用、因地制宜的选择产业类型以加速集聚等措施。其次要强调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通过改革与创新,消除转移人口面临的各种制度与非制度障碍,彻底实现市民化转化。可通过“双管齐下”放开落户限制以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土地流转补偿机制以改革土地制度、分阶段分类推进社会保障项目以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