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甫一生走过了许多地方,吴越、山东、梁宋、洛阳、长安、凤翔、秦州,到两川、夔州、荆湘,基本形成了一个圆圈,可以说,他的一生都在漂泊。伴随着这样漫长的行程,杜甫还结交了数百位朋友,写下了 700多首寄赠诗歌。同时,杜甫还收获了广博的见识、不同的生活方式、多样的诗歌风格,以及在生活上得到的援助、精神上得到的安慰和支持。因此,对杜甫交游状况的研究考证,对于考察他一生的行踪、诗歌创作、思想变化等方面的问题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选取杜甫在两川时期五年零五个月左右时间的生活阶段,力求从杜甫在两川时期的交游诗歌出发,探究他这段时期的交游对象和交游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分析他在两川时期的心态变化。笔者以萧涤非先生主编,2014年出版的《杜甫全集校注》为本文引用诗歌的出处,结合多家注解和目前关于杜甫交游的研究成果,将杜甫在两川时期交游的140余人,按照时间、空间的不同进行分类,再就具体的交往方式、交往对象的身份等细则进行具体研究,包括整体研究和个案研究。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笔者将杜甫在两川时期的行踪变化进行了梳理、分析和界定,探究杜甫入蜀的原因,并对交游对象和交游诗歌进行了概述,这对后文进行交游状况的具体研究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同时,弄清楚行迹也使整个研究过程更加清晰明白。第二部分是第二、三、四章的整体研究。由于杜甫在两川时期交游的对象众多,交往方式也比较多样,因此笔者对这些人进行分类研究,并利用现存资料,尽量将这些交游对象的身份,以及与杜甫的交往过程考证出来,或是结合诗歌内容和杜甫的行踪等条件进行合理推测,把杜甫流落两川时期的交游情况尽可能详细地呈现出来。第三部分是个案研究,即杜甫与高适、严武的交游,笔者把他们分别放在第二章和第四章。此前,已经有多人对此进行过研究,但侧重点各有不同,结论也不一致。笔者从杜甫与两人的交往诗歌出发,结合其他时段的与两人的交游,以及现有的研究成果,从而明确杜甫与高适的关系始终亲密;杜甫对严武一直存在依赖的心理,严武对杜甫也是颇为用心,一心想帮忙解决杜甫的困境,尽管杜甫因为与幕府中人的摩擦等原因,与严武之间产生了一些误会,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亲密而坚定的友谊。第四部分是本文的结语。笔者结合杜甫在两川时期的交游概况,对杜甫这段时间里的心态变化进行了探究。明确了杜甫在心情上由初到草堂的闲适安然、漂泊梓阆的孤独苦闷,到重归成都的喜悦和忧愁的变化,从而心态上产生了由渴望和乐于安定生活,到在严武的鼓励下重拾政治理想,从厌倦蜀中漂泊不定而欲出峡东游,到严武再度镇蜀而欲经由幕府逐步实现政治理想,直到最后失望而重拾江海之志,不再对入朝为官抱有幻想的变化过程。而这样的变化当然会对杜甫出川以后的行踪、交游活动和诗歌创作产生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