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建立残根正畸牵引动物模型,分析正畸牵引力对牙周组织的影响,为正畸与牙周联合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动物 选择牙周状况良好健康杂种犬9只,年龄14个月左右,体重7-8kg,雌性3只,雄性6只。所有犬均定时(早晚各一次)、定量,半流质摄食,自由饮水。 二、冠向牵引模型的建立和测量 1、将9只杂种犬,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只,随机选择一侧侧切牙为实验组,A组加力0.245N,B组加力0.49N,C组加力0.735N;对侧侧切牙为对照组,不施加牵引力。 2、安装自制正畸冠向牵引装置。牵引4周,保持8周。 3、分别于装置安装后即刻、4周、8周、12周记录实验组和对照组犬牙的牙周相关指数: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软垢指数(debris index,DI)、牙石指数(calculus index,CI)、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探诊深度(probe depth,PD),残根高度,龈缘高度,牙槽骨高度,附着龈宽度、附着龈厚度。 三、数据统计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相同力量组内的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观测指标的差异;采用重复测量单因素方差分析检测不同力量组间差异。P<0.05时,认为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结果: 1、12周时自制正畸冠向牵引装置保存率为77.8%。 2、与基线相比较,12周时口腔卫生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12周后,与基线相比较,A组残根断端、牙龈与牙槽骨分别向冠方增长1.39±0.31(mm),0.70±0.12(mm),0.78±0.08(mm);B组为1.55±0.15(mm),0.75±0.35(mm),0.62±0.17(mm);C组为2.08±0.29(mm),0.76±0.15(mm),0.63±0.36(mm)。 4、各组内牵引期末与基线相比较实验组牙龈和牙槽骨高度均有显著增加。A组分别增加1.10±0.58(mm),0.84±0.22(mm);B组为1.15±0.15(mm),0.75±0.25(mm);C组为0.84±0.24(mm),0.57±0.33(mm),各组内与基线相比均显著性差异。保持期的8周和12周与牵引期末相比较,实验组牙龈和牙槽骨高度逐渐降低。A组牙龈高度分别为1.10±0.58(mm),0.78±0.22(mm),0.70±0.12(mm),牙槽骨高度分别为0.84±0.22(mm),0.81±0.12(mm),0.78±0.08(mm);B组牙龈高度分别为1.15±0.15(mm),0.99±0.21(mm),0.75±0.35(mm),牙槽骨高度分别为0.75±0.25(mm),0.68±0.14(mm),0.62±0.17(mm);C组牙龈高度分别为0.84±0.24(mm),0.68±0.14(mm),0.62±0.17(mm),牙槽骨高度分别为0.57±0.33(mm),0.67±0.23(mm),0.63±0.36(mm)。保持期的12周与8周相比较,牙龈与牙槽骨高度基本稳定。B组实验组牙龈高度分别为0.99±0.21(mm),0.75±0.35(mm),二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余各组内牙龈、牙槽骨高度均无显著性差异。 5、在牵引期末,牵引力量越大牵出残根的距离越大,而牙龈和牙槽骨的增长则较少。C组残根牵出2.08±0.29(mm),牙龈增长0.84±0.24(mm),牙槽骨增长0.57±0.33(mm);B组残根牵出1.55±0.15(mm),牙龈增长1.15±0.15(mm),牙槽骨增长0.75±0.25(mm);A组残根牵出1.39±0.31(mm),牙龈增长1.10±0.58(mm),牙槽骨增长0.84±0.22(mm)。三组间残根牵出距离均有显著性差异,C组牙龈增长距离与A组、B组有显著性差异,但A组与B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牙槽骨增长距离在三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在保持期的8周,除C组牙槽骨高度有所增加,其余各组牙龈和牙槽骨高度均有所降低,A组牙龈高度0.78±0.22(mm),牙槽骨高度0.81±0.12(mm)。B组牙龈高度0.99±0.21(mm),牙槽骨高度0.68±0.14(mm),C组牙龈高度0.73±0.32(mm),牙槽骨高度0.67±0.23(mm)。B组牙龈高度与A组和C组有显著性差异,而A组与C组间无显著性差异,A组牙槽骨高度与B组和C组有显著性差异,而B组与C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在保持的12周,牵引力量越小牙槽骨的高度越大。A组牙龈高度0.70±0.12(mm),牙槽骨高度0.78±0.08(mm),B组牙龈高度0.75±0.35(mm),牙槽骨高度0.62±0.17(mm),C组牙龈高度0.76±0.15(mm),牙槽骨高度0.63±0.36(mm)。A组牙槽骨高度与B组和C组有显著性差异,B组和C组无显著性差异,各组间牙龈高度无显著性差异。 6、A、B、C三组附着龈宽度与附着龈厚度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1、本实验设计的正畸冠向牵引装置是一种对口腔卫生影响非常小,且稳定、高效、简便易行的残根冠向牵引装置。 2、在适宜的冠向轻力牵引下,牙槽骨和牙龈组织会向牵引方向增长更多,较大的力量可以将残根牵引出更多。 3、冠向牵引残根对附着龈的宽度和厚度几乎无影响。 4、牙槽骨的改建快于牙龈。在保持8周后,牙龈高度变化尚未稳定,牙槽骨高度在保持8周后,高度变化已基本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