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调肝法治疗2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研究

来源 :山东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inkthinkthi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课题运用健脾调肝法,应用健脾理气疏肝方对脾虚肝郁型2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患者进行治疗,旨在观察其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提供理论依据和有效方法。  方法:  将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自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山东省中医院内分泌科病房或门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给予两组患者合理的膳食、运动指导和适当的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降糖治疗,在此一般治疗基础上,试验组加用健脾理气疏肝方,对照组加用枸橼酸莫沙必利片(快力),临床干预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其中医证候积分、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胃排空率、肠鸣音的变化,一般体格检查、血常规、便常规、肝肾功、心电图的变化,将各组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分析其临床疗效、评价其安全性。  结果:  (1)临床综合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P<0.05,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P<0.01,试验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胃肠功能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排空率、肠鸣音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血糖水平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BG、2hPBG、HbA1c水平均有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两组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未见明显变化,本研究未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  结论:  健脾调肝法治疗脾虚肝郁型2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可以降低血糖、增强胃动力、促进肠蠕动,改善患者胃肠功能;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理论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其他文献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子根加工品。在临床使用中,附子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休克、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关节炎等疾病,取得了良好疗效。在基础研究方面,根据对附子中次生代谢产物研究表明其主要有生物碱、附子脂酸、脂肪酸酯等成分。其中,生物碱类主要包括新乌头碱(mesaconitine, MAC)、乌头碱(aconitin
在博物馆的陈展工作中,引进临时展览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临时展览展品数量多,内容丰富,质量高,社会受益大,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眼球。那么临时展览有何功能,又该如何组织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