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氮是高寒草甸的主要限制性元素,外源性氮素的输入,能显著的提高地上生物量,降低物种丰富度,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硅作为植物的改良性元素,能增加植物的抗倒伏能力,提高抗逆性。然而,在高寒草甸地区却几乎没有涉及硅肥的研究。本试验即以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不同组合的氮肥与硅肥,分析群落地上生物量、功能群地上生物量、物种丰富度、功能群多度和土壤氮素等指标,探究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和土壤对短期输入外源氮肥和硅肥的响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连续两年的施肥试验表明,氮肥与硅肥添加都能显著的提高群落地上生物量,氮肥在这方面的能力要高于硅肥。表明氮元素是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氮硅混合处理时,硅肥的加入可以进一步的提高群落的地上生物量,并且在中浓度硅肥(8 g/m2)下,达到相应分组中的最大值。(2)不同功能群对氮硅肥添加的响应不同。连续两年单独的添加氮肥,禾本科功能群生物量增加最大;2014年,单独氮肥添加,杂草及莎草科功能群地上生物量显著性增加,2015年变化不显著。单独硅肥处理对三个功能群地上生物量的影响一致,都是在中高浓度是达到显著性增加的水平。在氮硅混合处理的分组中,三个功能群的生物量均是在中浓度的硅肥处理下达到相应分组的最大值。由此可见,氮肥与硅肥在群落水平上都存在着最佳浓度,这应该是群落中多种竞争方式相互权衡的结果。(3)氮肥的添加显著的降低群落的物种丰富度。2014年和2015年,单独的硅肥添加对物种丰富度没有显著性影响;氮硅混合处理时,硅肥的加入提高物种丰富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由于氮肥添加导致的物种丰富度降低的趋势,中浓度硅肥(8 g/m2)取得的效果最好,达到相应分组中的最大值。(4)在各个功能群的多度方面,连续两年单独的氮肥添加,显著地提高了禾本科功能群的多度,降低杂草功能群的多度;2014年,单独氮肥添加,莎草科功能群的多度增加显著,2015年变化不显著,单独的硅肥添加,三个功能群的多度显著性增加。氮硅混合处理时,各个功能群中多度均是在中浓度硅肥处理下达到分组中的最大值。(5)试验表明,虽然单独添加硅肥,使得物种丰富度与地上生物量同步增加,然而在氮肥与硅肥共同作用下,物种丰富度与地上生物量为负相关关系,这表明氮素是影响高寒草甸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6)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全氮的无显著性影响,氮肥和硅肥均可以提高土壤的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其中氮肥的增加幅度要大于硅肥。2014年的硝态氮及铵态氮含量的最大值(N2Si2处理)要高于2015年的最大值。土壤速效氮的变化与地面群落生物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这表明氮硅肥是通过增加土壤中铵态氮与硝态氮可利用资源的含量,增加高寒草甸群落的地上生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