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与各向同性的多孔炭材料相比,形貌各向异性多孔炭将炭材料本身良好的导电导热性、高的比表面积、丰富可调的孔道等性质与各向异性的形貌相结合,表现出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复杂的堆积形式、特殊的接触效应或方向性的作用力,成为储能、生物医药、催化、纳米器件等领域极具应用潜力的新型炭材料。由于自然对称的基本原理,形貌各向异性的环状纳米粒子的构筑,尤其是通过溶液化学合成方法,往往面临巨大的挑战性。在纳米尺度下定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各向同性的多孔炭材料相比,形貌各向异性多孔炭将炭材料本身良好的导电导热性、高的比表面积、丰富可调的孔道等性质与各向异性的形貌相结合,表现出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复杂的堆积形式、特殊的接触效应或方向性的作用力,成为储能、生物医药、催化、纳米器件等领域极具应用潜力的新型炭材料。由于自然对称的基本原理,形貌各向异性的环状纳米粒子的构筑,尤其是通过溶液化学合成方法,往往面临巨大的挑战性。在纳米尺度下定向合成具有规则形貌的环状炭材料并实现其结构的精准调控,是实现其个性化应用的前提。本论文基于溶液化学合成方法,开展了形貌各向异性的炭环材料的可控合成及放大制备的相关研究:1.通过将疏水长链十八醇和嵌段共聚物F127复配,定向合成了具有规整环形形貌和截面圆直径可调的炭纳米环。通过考察环状结构模板剂的生长过程,揭示了环状结构的形成机理,即基于不对称的胶束内相转变诱导的尖对尖组装过程。这种定向自组装依赖于中间体纳米粒子表面疏水性的差异带来的定向相互作用,从而能够克服成环过程分子与纳米粒子运动的无序性,最终组装成特定的环状结构。通过控制自组装过程的动力学,不仅可以制备纳米环,还可以制备出新月形、豆荚状、花环状等多种独特的纳米结构。通过调控聚合过程动力学,建立了炭环截面圆直径和模板剂与前驱体比例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可以实现炭环尺寸的精准调控。这一发现为复杂纳米结构在纳米尺度上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仅促进了基础研究的发展,而且为开发先进纳米器件铺平了道路。2.在实验室级合成炭环的基础上进行了规模化制备相关的研究,实现炭环产量从毫克级到克级的制备。基于苯并噁嗪聚合过程的反应特性对仪器设备的需求,设计并选用配有涡轮搅拌桨和夹套传热装置的立式釜式反应器作为规模化制备的装置,循环水作为载热体,实际反应体积8L,为小釜反应体积的40倍。规模化制备的环状聚合物尺寸与形貌特征、炭环的孔径分布基本与小釜合成一致。通过进一步从产物收率、原料成本和安全性三方面进行可行性分析,证明此过程符合规模化制备化学品的基本要求。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由于大量化石燃料被消耗,导致温室气体CO2等的排放日益增加,加剧了温室效应。因而,将CO2从工业废气中分离出来,并加以妥善处理是缓解温室效应、完成碳排放达峰的最佳途径。混合基质膜因其有望结合聚合物膜和无机膜的优点而成为CO2分离的研究热点,二维材料作为膜填料制备MMMs因其较好的气体分离性能因其广泛关注。传统的二维填料在膜中由于其界面障碍而具有较大的气体传输阻力,新型二维多孔碳
目的:研究山莴苣苦素对游离脂肪酸(FFA)诱导的HepG2细胞脂肪变性的改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观察山莴苣苦素对HepG2细胞活力的影响。采用FFA诱导培养HepG2细胞,构建脂肪变性模型(NAFLD体外模型),并用山莴苣苦素干预72h后,检测各组细胞内脂滴数量、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还原性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含量
油类火灾往往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及时把握火灾的发展趋势,对其进行准确地预测就显得尤为重要。油类火灾主要分为两种:储罐火和流淌火。目前已有众多针对这两种火灾的研究,但对于火焰的发展变化及燃烧速率的瞬时预测鲜有文献进行详细研究。为改进现有池火燃烧速率预测的数值模型,本文提出了全耦合的三维数值模型,此模型考虑了非均匀热反馈引起的燃油表面及内部流动,并对其进行直接求解。基于Open FOAM平台
无水碳酸镁(AMC)是一种新型的无机晶体材料,晶型完整、形貌均匀的AMC在众多领域都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溶液结晶制备AMC的过程中,由于Mg2+和H2O的强结合容易生成水合碳酸镁和碱式碳酸镁,影响了无水碳酸镁产品的品质。而目前实验室制备AMC的方法,尽管采用了高能耗和复杂的操作,仍不易得到具有均匀形态的高质量AMC。这样的现状促使我们希望通过理解结晶成核和生长过程的微观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从而
[目的/意义]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气候和环境变化已经给人类带来恶劣影响,碳捕捉、碳利用和碳封存是控制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实现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方法/过程]从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数据库(DII)检索有关“碳捕捉”“碳利用”和“碳封存”的专利,开展专利分析:(1)对专利数量、专利申请时间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2)对专利公开国家/地区、专利权人以及研发团队合作关系等进行关联关
随着不可再生能源的枯竭,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已迫在眉睫。氢气完全燃烧的产物只有水,能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是最有发展前景的能源。金属氢化物储氢容器作为氢气储运的关键部件,其使用压力低,在合适的温度下自由吸/放氢,提高氢能应用安全性。现有的金属氢化物储氢容器换热性能差,极大影响容器吸/放氢效率,制约金属氢化物储氢技术的发展。因此,研究换热性能更优的金属氢化物储氢容器对发展固态储氢技术具有积极意义。论文取得
硼酸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化工原料,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我国虽然是硼资源大国,但是由于硼矿品位较低和加工工艺限制,致使所产高纯硼酸无法达到核电工业要求,核用硼酸主要依赖进口,为了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更便捷低廉地提供核电用硼酸,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用硼酸制备技术非常迫切。本论文旨在制备出核电级高纯硼酸,在前人硼酸酯制备基础上,为了对比制备过程中不同硼源对硼酸转化率和产品纯度的影响,研究了不
氢能作为未来的主要能源之一,其利用广泛、来源材料易取,较电能有储存量大、运输方式灵活的特点,利用新能源制氢系统大规模制取氢气,以此解决新能源的消纳问题和加速向氢能社会的转型,是一种可行的措施。而新能源制氢系统目前有许多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主要包括了运行控制策略、储能及其容量配置、能量管理及电解水制氢技术。本文针对新能源制氢系统的运行控制策略进行研究,主要的工作有以下几点:构建新能源制氢系统,并提出
探索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已成为现代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课题组基于开式逆电渗析法(Reverse electrodialysis,RED)盐差能发电原理,同时汲取吸收式制冷技术和热法海水淡化技术在低品位热能利用领域的优势,提出一种闭式逆电渗析法热-电/氢循环转换方法。工作过程为:首先利用蒸馏法将热能转换为浓、稀两股溶液间盐差能;然后基于RED原理通过溶液混合及离子跨膜迁移,形成电堆内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