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导管插管和器官移植等新技术的开展,念珠菌感染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院内感染真菌中占首位,且耐药菌株逐渐增多。由于临床上高效安全的抗真菌药物数目较少,因此念珠菌感染给以上人群生命安全带来威胁。胃肠道念珠菌感染仅次于下呼吸道占第二位,以白念珠菌最多,推测机体免疫力低下、慢性胃肠道疾病常常是寄生于胃肠道的白念珠菌感染的诱因,且胃肠道念珠菌感染常为系统播散性念珠菌感染的一个入侵门户。
目的:已有多篇文章报道通过口服白念珠菌后取小鼠肠道组织匀浆进行真菌培养、然后再菌落计数,发现用白念珠菌口服或灌胃的方法均能发现白念珠菌在小鼠胃肠道定植,证明作为条件致病菌的白念珠菌可在小鼠胃肠道粘附。根据临床上免疫力低下及胃溃疡病人易出现消化道念珠菌病推测,免疫力低下及消化道溃疡可能给定植于胃肠道的白念珠菌以大量繁殖和侵入胃肠道粘膜创造了条件。通过降低小鼠免疫力并给小鼠胃肠道造成溃疡,然后用白念珠菌灌胃建立小鼠胃白念珠菌感染动物模型,观察小鼠胃白念珠菌感染后胃组织病理学表现,将能解释为什么临床上免疫力低下病人及胃溃疡病人易出现消化道念珠菌病;并能评估胃肠道白念珠菌在免疫力低下病人及胃溃疡病人胃肠道损害中的地位;还可以为进一步研究其感染方式、致病机理、药物筛选及开发奠定基础,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将昆明小鼠110只随机分成三组。对照组Ⅰ(30只)给予浓度5.5×1012白念珠菌菌悬液0.5ml灌胃后在标准饲养条件下喂养;对照组Ⅱ(40只)腹腔内注射浓度40mg/ml的环磷酰胺溶液0.02ml/g(体重),并用0.3%冰醋酸溶液0.5ml灌胃后在标准饲养条件下喂养;模型组(40只)腹腔内注射浓度40mg/ml的环磷酰胺溶液0.02ml/g(体重),并用0.3%冰醋酸溶液0.5ml灌胃,2小时后给予浓度5.5×1012白念珠菌菌悬液0.5ml灌胃,然后在标准饲养条件下喂养。2小时后取对照组Ⅱ小鼠3只断颈处死、剖腹,沿胃长轴剪开胃壁,观察胃外观及溃疡情况,并剪取胃组织进行组织病理检查(常规HE染色)。于第10天将三组存活小鼠断颈处死,观察胃外观及溃疡情况,取胃组织置于含一滴10%KHO溶液的载玻片上,放入60℃电热恒温水温箱中溶解10分钟做真菌镜检、并剪取胃组织进行组织病理检查,同时取所有真菌镜检阳性胃组织经念珠菌显色培养基30℃培养48小时,观察菌落。用模型组与对照组Ⅰ、对照组Ⅱ的真菌镜检、组织HE染色阳性率(在组织真菌镜检或HE染色中发现菌丝为阳性)进行比较,采用x2检验。
结果:
1.对照组Ⅱ小鼠分别于实验第二、三天、五天各死亡1只,模型组小鼠于实验第三天死亡1只,四天死亡2只,六天死亡1只。
2.对照组Ⅱ中3只灌胃2小时后的小鼠胃均出现肉眼可见溃疡。
3.对照组Ⅰ有4只小鼠胃组织真菌镜检见少量菌丝,组织病理HE染色30只小鼠均未见孢子及菌丝;对照组Ⅱ存活的34只小鼠胃组织真菌镜检及组织病理HE染色均未见孢子及菌丝;模型组存活的36只小鼠中有33只胃组织真菌镜检发现念珠菌孢子、芽生孢子、假菌丝及大量成团菌丝,33只真菌镜检阳性的小鼠中,有28只胃组织病理HE染色在胃粘膜表面脓疡中及粘膜浅层见大量芽生孢子、假菌丝及菌丝,模型组存活的36只小鼠中,真菌镜检阴性的3只小鼠胃的组织病理HE染色未见孢子及菌丝。对照组II及模型组组织病理HE染色均发现胃粘膜组织水肿,部份结构紊乱及坏死;所有真菌镜检阳性胃组织经念珠菌显色培养基30℃培养48小时均生长出绿色酵母样菌落。 4 统计学结果:模型组与对照组Ⅰ真菌镜检阳性率比较x2=40.763,模型组与对照组Ⅰ组织病理HE染色阳性率比较x2=40.526;模型组与对照组Ⅱ真菌镜检阳性率比较x2=58.964,模型组与对照组Ⅱ组织病理HE染色阳性率比较x2=44.074。
结论:
1.给小鼠腹腔内注射浓度40mg/ml的环磷酰胺溶液0.02ml/g(体重),并用0.3%冰醋酸溶液0.5ml灌胃,2小时后造成小鼠胃肉眼可见溃疡。
2.模型组与对照组Ⅰ、对照组Ⅱ的真菌镜检、组织HE染色阳性率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说明模型组比对照组Ⅰ、对照组Ⅱ小鼠胃白念珠菌感染率明显增高。证明给小鼠腹腔内注射浓度40mg/ml的环磷酰胺溶液0.02ml/g(体重),使小鼠免疫力下降,并用0.3%冰醋酸溶液0.5ml灌胃2小时后造成小鼠胃溃疡,2小时后给予浓度5.5×1012白念珠菌菌悬液0.5ml灌胃可用来制作小鼠胃白念珠菌感染动物模型。
3.对照组Ⅱ及模型组持续胃溃疡、水肿外观无明显差异,因此白念珠菌在小鼠胃损害中有无加重损害程度及对胃损害的的愈合有无不良影响,有待进一步证实。
4.本实验提示在机体免疫力低下,胃溃疡时可能诱发胃白念珠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