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龋敏感儿童口腔变异链球菌临床分离株不同基因型菌株有机酸及胞外多糖产生能力的实验研究

来源 :泸州医学院 西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lian06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乳牙龋是儿童口腔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变异链球菌DNA和毒力因子存在基因多态性,其致龋力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由其毒力因子的遗传特性所决定。本研究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对不同龋敏感儿童口腔变异链球菌临床分离株不同基因型菌株有机酸及细胞外多糖产生能力是否存在差异进行探讨,分析不同基因型菌株在致龋过程中是否发挥了不同的作用,探索通过检测儿童口腔中变异链球菌的基因型来预测儿童龋敏感性的可能性,为完善龋危险性预测方法提供有力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方法: 1.以前期实验获得的具有不同基因核型的高龋,龋失补指数(dmft)≥6、中龋,6>dmft≥4,无龋,dmft=0共111株变异链球菌中选取其中66株临床分离菌株(包括23种基因型)为实验菌株,于轻唾琼脂(MS)平板复苏,涂片检查为纯培养后,取典型菌落接种于牛心脑浸液(BHI)中,37℃厌氧(80%N2、10%H2、10%CO2)培养24h,配制相同浓度的菌悬液(A540nm=1.0),分别接种100μl于10ml含1%(w/v)蔗糖的BHI液体培养基中,37℃厌氧培养32h后提取代谢有机酸产物,用气相色谱仪对实验样本进行测定,比较不同基因型实验菌株代谢产生的各有机酸量是否存在差异。 2.取相同浓度(A540nm=1.0)的各变异链球菌临床分离株菌悬液,按菌液与含1%蔗糖的BHI液体培养基1:10(v/v)的比例接种细菌,37℃厌氧培养24h,离心,收集上清液,细菌沉淀物用5ml蒸馏水洗涤、离心两次,三次上清液合并;水洗后的细菌加入0.5mol/L NaOH5ml洗涤、离心三次,合并上清液。两部分上清液各取2ml,分别加入三倍体积无水乙醇,4℃冰箱放置过夜,离心,弃水相,沉淀分别加入5ml蒸馏水及5ml0.1 mol/L NaOH溶液溶解,用蒽酮法分别测定水溶性及水不溶性葡聚糖含量。 结果: 1.高龋、中龋及无龋儿童携带不同基因型数目的变异链球菌临床分离株有机酸代谢产物的产生能力存在差异,高龋组>中龋组>无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基因型菌株有机酸产生能力也有差异,携带基因型数目越多的菌株其产酸能力越强。所产生的有机酸,乳酸的量明显高于乙酸和甲酸。 2.高龋、中龋组变异链球菌临床分离株合成水溶性葡聚糖和水不溶性葡聚糖能力无明显不同,但均强于无龋组;不同基因型菌株合成水溶性葡聚糖和水不溶性葡聚糖能力无显著性差异。所有菌株合成水溶性葡聚糖的能力均高于水不溶性葡聚糖。 结论: 1.携带不同基因型数目的变异链球菌临床分离株有机酸代谢产物的量存在差异,基因型越多的菌株其产酸能力越强。乳酸是产生最多的有机酸。 2.不同基因型的变异链球菌临床分离株合成胞外多糖的能力存在差异,但是个体菌株所携带的基因型数目与其合成胞外多糖能力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所有菌株合成水溶性葡聚糖的能力均高于水不溶性葡聚糖。
其他文献
随着医学模式的逐渐转变,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表明,癌症患者大多存在情绪的压制或情感表达的障碍,心理社会因素在癌症的发生发展、治疗、预后和转归等多
目的:本研究目的在于运用断裂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牙科用钛金属的应力腐蚀行为进行测试和评价,运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其断面进行分析。对其开裂机制进行探讨。并建立牙科钛
目的:口腔鳞癌是头颈部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本实验通过检测口腔鳞癌中β-catenin和survivin蛋白在口腔鳞癌(o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