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LS(Instrument Landing System,仪表着陆系统)是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CAO)认可的精密进近着陆引导系统,在世界各地广泛应用。ILS起源于二战时期,初始为军用,40年代末引入民用航空领域。ILS通常由航向台、下滑台及指点信标(MARKER)或测距仪(DME)组成,航向台的作用是向进近着陆的飞机提供对正跑道中心线的水平引导信号;下滑台的作用是向进近着陆的飞机提供正常的下滑坡度(与地面的垂直角度)的垂直引导信号。两个的信号面相交,形成一条相交曲线(下滑道),引导飞机在准确的接触点接触跑道。依靠ILS执行飞行进近程序是我国绝大多数机场标准的进近方式,亦是唯一的精密进近方式。精确的ILS引导信号,直接决定着飞行员在执行盲降进近程序以后,是否能够稳定、精准地进近下滑道,直至决断着陆。精确的ILS引导信号是航空器安全着陆的先决条件。同时,ILS引导信号又受到航向台、下滑台及指点信标或测距仪周围地形地貌的影响,如:高山,丘陵,水塘,河流,草地,树木,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等自然因素;建筑物,构筑物,架空输电线,金属栅栏,公路,铁路等人为因素。所以,ICAO要求装备有ILS的机场在航向道天线和下滑道天线周围的区域设置“ILS临界区域(ILS Critical Area)”。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大多数导致ILS信号不稳定的原因都是由于ILS临界区域内存在能够影响其信号的异常因素,导致信号反射面发生变化。其中,车辆,人员等活动物体的临时影响会导致引导信号抖动,造成位于进近(appoarch)状态的飞行员对飞机着陆点的误判;而建筑物,水塘,河流,岩石等固定物体造成的影响相对稳定,将导致引导信号畸变,进入进近状态的飞机无法接受到引导信号,或者接受到错误的引导信号,导致飞机无法着陆,更为严重的是,可能导致飞机降落在非跑道区域,造成重大安全事故。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国各大城市的机场规模也在不断增大,各地迎来了机场扩建的高潮。现在我国多跑道机场数量正在不断增加,采用的布局模式基本为跑道与跑道平行布置,而在飞行区平面布局设计上,跑道与跑道之间的设施(主要为混凝土材质的联络道、站坪)往往都会与ILS系统的临界区域发生冲突。大面积混凝土道面如:机场联络道道面、站坪道面,如果侵入了ILS保护区对于系统有何影响?在精密进近只能依靠ILS系统的今天,是一个逐步浮出水面,不可避免需要研究的问题,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刻不容缓,现实意义重大。本文研究的目标是分析ILS临界区域中脱离道、滑行道、联络道等混凝土道面对ILS信号的影响。本文结合ILS系统工作原理,按照以下四个步骤分析解决了本文的论题并将其应用到实践当中:第一步:ILS系统工作时,需要利用特定区域的地面进行信号反射,在空中拟合成引导信号,因此本文需要确定信号反射区域的范围,以及对反射区内反射介质的要求。第二步:由于本文研究的是飞机滑行联络道、飞机站坪等大面积混凝土板在信号反射区域时,对引导信号的影响,因此,需要在实地的道面上进行钻孔取样,利用实验仪器进行测试,得到飞机站坪的无线电波反射参数。第三步:通过对照,确认飞机站坪的无线电波参数满足ILS系统关于反射区内反射介质的要求。因此,本文认为将飞机滑行联络道、飞机站坪等大面积混凝土板存在于反射区内,在理论上是允许的。据此,本文关于联络道、飞机站坪等大面积混凝土板侵入反射区的论题做出了结论。第四步: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工程设计建设中将应用这一研究成果,指导机场飞行区建设方案更加科学、合理,在建设过程中为国家节省投资,在运行过程中为机场、航空公司节省费用,达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针对正在进行的《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定制合理的ILS系统建设设计方案,利用混凝土板补充平整信号反射区,确保引导信号的正确和稳定,同时结合设计方案,制定了工程的施工方案,确保工程实施的可行性,能够极大地缩短工期,节省建设投资,降低运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