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孵化器”(Business Incubator),在欧洲多被称为“企业创新中心”(Business Innovation Centre)在个别国家如芬兰,“科学园”(Science Park)发挥着类似的功能。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专注于对科技企业的培育。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组织,企业孵化器在本世纪五十年代发源于美国。由于其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扶植中小企业,以及振兴区域经济等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目前已在全球得到高度重视。 在火炬计划强有力的领导之下,经过北京以及其他省份、城市和城区等不同层面相关项目主持机构和企业家的不懈努力,从1987年开始的中国企业孵化器建设,发展迅速。事实上,就数量而言,中国的企业孵化器已在全世界位居第三(如以孵化空间而论,可能已是世界第一)。而最终中国企业孵化器项目能否成功,取决于其所扶持企业的是否成功。 在科技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我国的科研单位开始转变为企业化经营模式。科研单位以及其中的众多科技人员从过去体制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科研单位开始考虑如何有效利用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优势,通过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使单位在新的体制下发展壮大。这时,科研单位迫切需要孵化器这种服务组织为其提供全面的支持和帮助,同时由于科研单位和其中的科技人员创业还有其特殊性,需要孵化器与科研单位结合,充分利用科研单位的技术、信息、设备、场地等优势,对其进行就地孵化。在这种情况下,流动型科技企业孵化器应运而生。本文希望通过对国内外企业孵化器的发展以及对新创企业对孵化服务方式需求的分析,来阐述流动型科技企业孵化器产生的必然性并通过具体案例说明该类孵化器的一般经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