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通过建立家兔的牵拉成骨模型,对实验模型进行不同速度的处理。在延长过程中给予超声跟踪监测,并对同期的X线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归纳总结出不同延长速度时的超声影像学表现。以期结合以后临床实践中超声监测病人牵拉成骨的影像学特征,归纳总结出最佳延长速度时的超声影像学表现,实现个体化治疗。方法:30只同种、同批产出,饲养条件相同的3月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雄性,体重2.5-3.0kg,随机分为3组(n=10)。本实验采用兔胫骨中上段截骨延长模型,于兔小腿内外侧安装特制微型双边骨延长外固定支架固定。缓慢延长组兔胫骨干截骨外固定术后7天后按照每天0.5mm的速度,分早晚两次完成延长,共延长30天(A组)。中等延长速度组(B组),兔胫骨干截骨外固定术后7天后按照每天1mm的速度,分早晚两次完成延长,共延长15天。快速延长组(C组)兔胫骨干截骨外固定术后7天后按照每天1.5mm的速度,分早晚两次完成延长,共延长10天。3组互为对照。术后当天及术后每周对各实验动物进行X-ray和超声多普勒检查。X-ray可观察骨折端对位对线情况,针道处有无骨折,以及截骨延长部位新生骨的生长矿化情况。超声多普勒注意观察新生骨痂形态,外形是否规则,截骨间隙新生骨痂是否连续,注意描述其大小及所占范围。对比近截骨端处与骨痂中心的差异。对各组动物新生骨痂中心骨痂进行评分,对比不同延长速度下的新生骨痂形态的统计学差异。结果:所有实验兔均顺利渡过围手术期,实验过程未发现实验兔死亡。在牵拉早期(三周内)3组实验动物X线平片检查均未见明显骨痂形成。第四周时A组可见少许模糊骨痂影生成,这种现象在B、C分别于第五、第六周出现。而超声多普勒在术后第一周时所有动物均可探查到均匀的低密度回声,并且其中夹杂着不同形态的高回声影。其中A组新生骨痂中心区可见片状较高回声,中心区可见稀疏的血流信号。B组动物新生骨痂中心区可见点状及线状较高回声,中心区可见较为丰富的的血流信号。C组动物新生骨痂中心区除可见均匀的低回声,尚有稀疏的点状高回声影,中心区血流信号最为丰富。结论: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超声多普勒较X线平片可提前监测到新生骨痂的形成和形态变化。在牵拉成骨过程中,不同的延长速度,其超声影像学结果具有明显的差异。通过本实验证实了:(1)多普勒超声可有效探测到新生骨痂的形态改变,及血流变化。能够为牵拉成骨的速度最优化治疗提供可靠有效的影像学技术支持。本实验结论基本与我们在临床病例中的发现相吻合,但由于该动物实验研究数量所限,所以结果还需要进一步观察。(2)我们使用的兔双边外固定模型较单边外固定模型可靠性更高,具备操作简便、闭合穿针损伤小、固定牢固有效的优势,以后可作为牵拉成骨相关研究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