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离辐射对人肝癌HepG2细胞超微弱发光的影响

来源 :第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zhmw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的主要疾病,目前化疗、放疗和外科手术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放射治疗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在国内大约有70%的恶性肿瘤患者需要接受放射治疗。不同的肿瘤其组织来源不同、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及增殖水平不同,对电离辐射的反应也存在很大差异,即不同的肿瘤细胞,其辐射敏感性(radiosensitivity)不同。肿瘤辐射敏感性是制定肿瘤放射治疗方案、选择肿瘤照射剂量的主要依据[1]。但目前仍缺乏快速可靠的检测肿瘤细胞辐射敏感性的方法和指标。细胞的生物超微弱发光特性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新的可能。活细胞的超微弱发光(ultraweak bioluminescence)是一种来自细胞本身的信号,这种信号所携带的是与生命活动相关的信息,可反映细胞的氧化代谢特点和增殖活动。肿瘤细胞有其自身的超弱发光信号[2,3],推测当受到外界电离辐射后,可能会改变细胞的超弱光子发射强度和性质。本实验观察了电离辐射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影响及其生物超微弱发光强度的变化,进而揭示二者之间的联系。目的:探讨电离辐射对人肝癌HepG2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以及辐射后人肝癌HepG2细胞生物超微弱发光强度的变化。方法:取指数生长期的人肝癌HepG2细胞,用60Coγ射线进行照射,吸收剂量分别为0.5、1、2、4、6、8Gy,未照射HepG2细胞(剂量0Gy)为对照组,观察照射后48h人肝癌HepG2细胞的变化:(1)应用光镜、电镜观察细胞形态结构和超微结构的变化;(2)应用MTT比色试验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3)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的变化和凋亡率;(4)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细胞p27蛋白的表达和分布的变化;(5)应用低渗染色体扩散、Giemsa染色观察细胞G2期染色体改变;(6)利用平板克隆形成试验法测定照射后细胞的克隆存活分数;(7)采用流动式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细胞超微弱发光的动态变化。结果:(1)光镜下细胞形态畸变,胞体巨大,吸收剂量越大畸变越明显;电镜下可见细胞膜完整性破坏,胞膜塌陷,核固缩成不规则团块、分叶增多,胞浆空泡多见。(2) MTT比色试验结果显示细胞的生长抑制率与吸收剂量呈正相关,r=0.962(P<0.01)。(3)照射后细胞有丝分裂延迟,在2 Gy照射后48 h,细胞出现G2/M期阻滞,4 Gy时处于G2期细胞比例最高,并出现明显的凋亡峰。吸收剂量超过4 Gy后G2期细胞比例不再增加,但凋亡细胞比例在6 Gy时达到最高为30.5%。(4)照射后细胞p27蛋白表达明显受抑制,而且分布发生改变,主要分布于细胞核外细胞浆内。(5)照射后细胞G2期染色体出现断裂畸变,且与吸收剂量具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r=0.937(P<0.01),吸收剂量越高,染色体断裂畸变数越多。(6)克隆形成试验显示细胞受照射后的克隆存活分数与吸收剂量经拟合符合线性平方模型,lnS=-αD-βD2。表明在低剂量照射时,细胞致死性畸变与照射剂量成正比,细胞存活曲线呈线性;在高剂量照射时,致死性畸变与剂量的平方成正比。(7)细胞受辐射后48h,其超微弱发光强度与吸收剂量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0.803(P<0.01);超微弱发光强度与细胞克隆存活分数的相关系数r=0.841(P<0.01),说明细胞的超微弱发光强度与细胞存活分数呈显著正相关。结论:(1)肝癌HepG2细胞受γ射线照射后膜结构的改变导致细胞功能和形态的改变,细胞周期延长、生长抑制、存活分数降低、染色体断裂畸变并与辐射剂量相关(P<0.01),G2期染色体断裂畸变量可反映细胞的辐射敏感性。p27蛋白表达明显抑制且分布发生改变。在低剂量照射时,细胞死亡以细胞凋亡为主;在高剂量照射时则主要发生细胞坏死。(2)肝癌HepG2细胞的超微弱发光强度与辐射剂量和细胞克隆存活分数均显著相关(P<0.01),超微弱发光强度能反映肿瘤细胞的内在辐射敏感性。目前检测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克隆形成试验由于试验周期太长而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超微弱发光检测技术有望成为一种快速、准确预测肿瘤细胞辐射敏感性的新指标。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2例亲体肝移植围手术期护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2例进行亲体肝移植手术治疗患者,均采取围手术期个性化护理,观察其效果。结果 2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无并发症发生。第1
目的:探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对老年下呼吸道细菌感染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8年2月本院收治下呼吸道感染老年患者106例,分为观察组(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
目的:探讨MMP-12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各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对胃癌预后的影响。材料和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61例胃癌组织MMP-12的表达,评价其与
目的原发性骨内脂肪肉瘤是一种极其罕见的骨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多见于成年人,文献报道少见。本文通过报告我院近期确诊的一例股骨远端原发性骨内脂肪肉瘤患者,结合文献复习,从
<正>2017年,欧洲儿科胃肠病、肝病和营养学会(ESPGHAN)的核心小组成员制订了儿童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长期随访等意见建议。由指定的小组成员在MEDLINE、Researc
【目的】通过检测p130Cas蛋白和paxillin蛋白在正常乳腺组织,乳腺良性肿瘤,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研究它们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探讨它们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的临床病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G1(cyclin G1)、鼠双微体基因(MDM2)和p53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意义及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54例胃腺癌组织中cyclin G1、MDM2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恶性程度高,发展迅速,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案选择不当,平均生存时间为半年。中国是HCC高
背景:近年来,CDK1的上游磷酸酶CDC25倍受关注。CDC25家族成员CDC25B能在细胞周期关键转换点使CDK脱磷酸化而激活,是早期有丝分裂的启动因子。Aurora激酶家族是新近发现与细胞
目的:研究细胞粘附分子E-钙粘附蛋白(epithelial-cad,E-cad)和beta-连接素(beta-cate-nin,beta-cat)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以及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探讨其与宫颈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