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和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全国各地农村学校持续进行了布局调整,目前寄宿制已成为我国农村地区的主要办学模式。寄宿制学校解决了农村学校的现实困境,但在其数量增加和规模扩改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其中农村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从短期看,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能否在寄宿制学校进行生活和学习的良好适应,预防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从长期看,心理健康既关乎个体成年期的社会适应、生产效率及经济收入等,又关乎社会长期发展的人才储备和稳定和谐。目前,农村初中学生的寄宿状况呈现寄宿低龄化和家长租房陪读等多样化的特征。按照惯用“现在寄宿状态”标准划分为寄宿生和走读生,可能遗漏过去寄宿但现在外出租房的学生,存在预测寄宿与心理健康关系的低估效应,同时未考虑寄宿低龄化是否会对心理健康带来持续作用。因此,要探究农村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要考虑寄宿因素的复杂性和变化性,除“现在寄宿状态”外,将“开始寄宿年级”和“寄宿经历”作为描述寄宿状况的重要指标。综观已有研究,通常认为寄宿会导致学生更差的心理健康水平。然而,目前尚缺乏针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初中生心理健康开展的大样本实证分析,也鲜有研究深入探究“开始寄宿年级”、“寄宿经历”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寄宿与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相关关系,为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依据和建议。研究抽取了陕西省75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9250名初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农村初中生基本情况问卷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为测量工具进行调查,将寄宿划分为“现在寄宿状态”、“开始寄宿年级”、“寄宿经历”三个变量展开分析和讨论。研究首先描述了农村初中生的寄宿现状和心理健康现状;然后运用OLS回归分析三个寄宿变量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及单项焦虑倾向的相关关系;最后基于性别分析三个寄宿变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是否存在异质性。本研究获得以下结论:(1)寄宿已成为农村学生的重要成长经历。现在寄宿学校的学生比重低于有寄宿经历的学生比重,三年级和七年级是学生开始寄宿的高峰期。(2)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良好,但存在单项焦虑倾向的学生比重较大。学习焦虑是最突出的心理问题。(3)“现在寄宿状态”和“开始寄宿年级”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不相关,“寄宿经历”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显著相关。以“现在寄宿状态”作为划分标准衡量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存在低估效应,相比而言“寄宿经历”是能更好预测心理健康总体水平的稳定指标。(4)“现在寄宿状态”与农村初中生的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显著相关;“开始寄宿年级”与自责倾向存在显著相关;“寄宿经历”与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得分存在显著相关。以“现在寄宿状态”作为划分标准可能低估农村初中生的单项焦虑水平。(5)在有寄宿经历的农村初中生中,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更差,需要更加关注性别产生的心理健康差异。最后,研究根据上述结论从家庭、学校、政府三个角度,对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出建议。一方面,全面提升全体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个体毕生发展,为社会进步储备合格人才。另一方面,更加关注有寄宿经历学生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女寄宿生、低龄寄宿生、留级寄宿生等心理问题易感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