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壮侗语族称水稻田为“那”,“那”文化即壮侗民族的稻作文化,指壮侗语民族地区稻作生产引发出来的社会生活、民俗事象,包括因稻作耕种而产生的民间生活和习俗。(1)论文从传播学视角切入,通过对隆安“那”文化在1949年以前、1949年至1978年、1978年至今三个时期的传播主体、内容、渠道、受众四个方面分别展开研究,探寻隆安“那”文化的传播变迁轨迹及成因。经过梳理,笔者发现隆安“那”文化的传播从整体上来看由人际传播转向大众传播、由农村传播转向城市传播、由民间组织转向官方组织。变迁轨迹从自发生长到受到国家政权控制再到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支持。可以看到影响隆安“那”文化传播变迁的深层次原因一是受意识形态的影响,二是工业化对农业生产方式的冲击,三是城市化对农村生活方式的冲击。隆安“那”文化的传播变迁细分来看,传播主体不仅仅只有“那”子民,随着“那”文化价值的挖掘,一批专家学者加入研究隆安“那”文化的队伍,为隆安“那”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理论基础。政府相关部门重视隆安“那”文化,并为其发展出谋划策。媒体则为隆安“那”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平台。隆安“那”文化的传播主体越来越壮大。但不可以否认的是,隆安“那”文化在社会变迁中遭到消解和重构,其传播内容已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隆安“那”文化的传播内容由生产观转变为生态观及对美好品格的追求,并且由封闭走向开放。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观。隆安“那”文化的传播渠道在变迁中越来越多,分别有民间公共文化、民间文学、地名景观、影视、节庆等传播渠道。然而,在社会变迁和媒介技术的影响下,隆安“那”文化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面临着传承断裂的时代困境,表现为传播社会基础弱化、缺乏传承人和文化符号淡化等。针对隆安“那”文化传播变迁中遇到的问题,笔者在论文的最后一章为隆安“那”文化的传播提出了一些建议。笔者认为隆安“那”文化在纵向传承方面,需要培养隆安“那”文化的传播主体,特别要加强对青少年的“那”文化教育,增强“那”子民的文化自觉意识,从内部稳定“那”文化传播的链条。横向扩散方面则需要提高媒体人文化宣传使命,加强隆安“那”文化的议题设置,深化“那”文化的符号传播。同时,运用新媒体多渠道传播,多样化宣传,细化受众,提升传播效力,提高人们对隆安“那”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