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临床和病理特征,进一步对比分析三阴性乳腺癌和非三阴性乳腺癌(non-TNBC)超声表现的特征和差异。以期加强超声医生对TNBC的认识,提高对乳腺癌的超声诊断水平。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10年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腺体外科住院的女性患者。术前行双侧乳腺及腋窝的超声检查,记录超声表现包括肿块大小、毛刺征、后方回声、微钙化、血流情况;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乳腺癌。所有患者术后标本均行免疫组化检查病理学预测因子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以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情况,记录其发病年龄、绝经情况、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临床分期、病理类型、P53表达状态等临床和病理特征。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TNBC及non-TNBC两组,后对其超声及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符合纳入标准且资料完整的患者共318例,其中TNBC有52例,占16.35%。②病理结果显示TNBC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为55.77%,高于non-TNBC组(P<0.05),而发病年龄、绝经情况、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及P53表达状态与non-TNB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318例乳腺癌患者中有两例超声下未显示病灶,余316例乳腺癌患者的超声表现中肿块直径>2cm者占60.76%(192/316);肿块边缘伴有毛刺征者占40.82%(129/316);肿块后方回声衰减者24.05%(76/316);肿块内部伴微钙化者42.72%(135/316);肿块内部血流分级Ⅱ~Ⅲ者65.82%(208/316)。④超声结果显示,TNBC组中诊断为实质性肿块,性质待定的病例数所占的比例为23.08%,较non-TNBC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TNBC组肿块边缘有毛刺征、内部微钙化及CDFI血流分级为Ⅱ~Ⅲ级的病例数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3.08%,28.85%, 51.92%,低于non-TNBC组的44.32%、45.45%,68.56%(P<0.05); TNBC组中肿块直径>2cm及肿块后方回声无衰减的患者所占比例稍高,但与non-TNB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本组资料中TNBC占乳腺癌总数的16%左右;②TNBC与non-TNBC相比,淋巴结转移率较高;③超声声像图表现,部分TNBC与non-TNBC相比,缺少典型的乳腺癌超声表现(如毛刺征、微钙化、丰富的血流等)。难与良性肿块进行鉴别,在超声诊断时应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