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葡萄霜霉病病原是葡萄生单轴霉[Plasmopara viticola(Berk.et M.A.Curtis)Berl.et de Toni]。经2012-2014年对新疆各葡萄产区葡萄霜霉病的实地调查和历年发生情况的了解,结合当地5-8月气候情况,将新疆葡萄霜霉病划分为严重发生区、常发区和基本不发生区三类。严重发生区:以伊犁地区为主;常发区:主要包括北疆沿天山一带葡萄产区、库尔勒葡萄产区、阿克苏葡萄产区、阿图什葡萄产区等;基本不发生区:包括吐鲁番地区和哈密地区以及南疆一些干旱葡萄产区。其分布主要与当地气候条件有关,特别与降雨量密切相关。无论重发区还是常发区,均是降雨较多地区比降雨较少地病重,降雨较多年份比干旱年份病重。经对该病病枝条越冬观察、卵孢子越冬前后形态观察及病残体作为初侵染源观察,以及春季温室大棚内发病情况的调查,发现该病在新疆石河子葡萄产区,主要以卵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是最重要的初次侵染来源;温室大棚中的病苗也可作为初次侵染的来源。其卵孢子产生量较少,一般常采用常规观察的方法卵孢子不易发现,而采用病部研磨-过筛-离心-镜检的方法较易发现。通过该病初发期发病场所、发病位置、发病处地形和管理情况调查,以及初期发病与气候因子关系的分析,明确初侵染发生的特点,其初次侵染主要发生在地势低洼、长势茂盛、修剪较差、杂草丛生、距地面较近、空气湿度大的环境中。对于该病初侵染的防治,提出必须采取“治早、治少、抓好早期防治”的原则,并制定了简化而实用的具体防治措施。通过在培养箱内设置不同的人工气候环境,确定该菌孢子囊萌发最适条件及其在不同气象条件下的存活时间。结果表明,该病菌孢子囊只有在有游离水存在的条件下萌发,在15℃-20℃条件下萌发率最高。而该菌孢子囊存活时间随温、湿度的升高而缩短;孢子囊对紫外光比较敏感,经紫外强度为0.64×102μW/cm2紫外线照射3小时后,孢子囊死亡。自然光直射4h后孢子囊死亡。经将2007-2014年连续8年葡萄霜霉病始发期调查,以及2005-2014年连续10年生长期霜霉病发生情况的观察与相关气象资料的收集,经SPSS软件进行判别分析,结果表明:5月中旬和6月上旬的降雨量是影响病害发生早晚的主要因子,据此建立Fisher判别模型,回测正确率为75.0%。8月份降雨量、8月份大于5 mm降雨次数、6-8月份总降雨量和6-8月份大于2mm降雨次数是影响病害严重程度的主要因子,据此建立判别模型,回测正确率为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