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资源在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中的开发利用研究——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

来源 :重庆工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pp1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我国全民传统民俗意识初步觉醒,掀起国内民众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思考,如何激发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活力,延续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成为国内民众的关注焦点。基于这一背景,传统民俗文化资源与城市公共设施结合开发,成为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手段的一种可能性。目前,国内把民俗文化资源与城市公共设施结合起来的实践案例已经有了许多,尤其是全国各大旅游景点出现的具有地域民俗特色的雕塑、壁画等,如重庆磁器口轻轨站台的重庆言子壁画、重庆渝中区洪崖洞的吃火锅铜像群,其结合形式多样,价值意蕴丰厚。其实,一个城市的发展及建设与城市公共设施的完善成正比,城市发展越快,其相应城市公共设施也就越完善。而城市公共设施的实用性则是其存在的首要因素。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消费满足带动了精神方面的需求,居住于城市的人们,无论从心理上还是文化需求上,对城市的设计与建设不再局限于功能实用性,更多是实用兼顾审美,功能兼顾价值,情感兼顾历史,而单调、枯燥的城市设计无法满足人们的感情诉求,千篇一律的规划设计导致城市缺少特色、失去活力。为了缓解这一现象,部分城市设计师、学者、专家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民俗文化)深入挖掘,根据不同地域、不同城市民俗文化特色,尝试民俗文化资源与城市公共设施相结合的设计及建设,欲以这种方式满足城市居民的对地域传统文化的情感诉求,打造特色魅力城市,建设具有城市特色的民俗文化名片。  本文从民俗学角度的出发,通过分析重庆市局部地域(重庆市主城区)已有民俗文化资源与城市公共设施结合开发的案列,探讨民俗文化资源与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结合开发的可能性,阐明其开发原因、方式、意义与价值。同时,运用共时对比分析法,比较重庆市主城区与日本就民俗文化与城市公共设施结合建设开发的差异,分析日本城市民俗文化保护与开发成功的原因,探讨民俗文化资源在城市公共设施开发利用的可行路径,寻求打造城市民俗文化名片途径,望为日后“民俗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可行参考与意见。
其他文献
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加剧了各种灾难的影响强度与范围,与此同时,全球社会也见证了大灾难之后国际社会的大规模人道主义援助,这种交互影响的情况增加了国家间交往的复杂
论文从马克思工业化理论出发,在对马克思工业化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分工与合作理论、非均衡增长理论、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寻找农村工业发展的理论依据。  论文以甘肃
我国的监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型监狱,承担着惩罚、教育和改造服刑人员的特殊职责。监狱人民警察是监狱工作的主体,他们既担负着纠正服刑人员的行为、改造服刑人员的思想,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