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以德治国”的提出到《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意味着道德及其教化问题在当代社会生活视界中的凸显。但我们究竟应该以何种方式关注道德教化问题,却并非不言自明。本文力求持守一种价值中立(Value-neutral)的研究姿态,尽可能地追求事理的明晰,坚持冷静的理析,免于义愤的心态,力求在社会伦理教化之文化-心理层面,围绕个体生命与道德教化在历史境遇之中的内在关涉,深入剖析传统道德教化现代性转向历程之中教化方式与相应的个体文化心理究竟发生了何种变化,分析现代性道德教化如何来触动、在何种程度上触动国民深层的文化-心理,触动个体生命存在的深层结构,同时审理传统在现代性历程之中有意无意的延续,思考个体在文化-心理层面如何回应现代性道德教化历程中诸种理念之实践。 本文的基本研究思路是,在一般性地审理个体生命与道德教化的关联的基础上,从历史、价值目标、过程、策略四个方面对中国现代性道德教化问题逐一加以审理。在具体审理现代性道德教化的过程中,首先一般性地探讨西方现代性道德教化的相关问题,然后,以中国传统道德教化的相关问题为基础来审理中国现代性道德教化的发生、发展与问题累积,以及当前发展的基本态势与相应对策,力求使问题尽可能清晰、全面,不走极端。在审理现代性道德教化的过程中,本文借鉴了李泽厚启蒙与救亡之范畴,把中国现代性道德教化大致区分为以启蒙为中心的教化形式和以革命为中心的教化形式,前者以鲁迅为代表,后者以毛泽东为核心。 历史部分,试图在审理中国现代性道德教化发生发展的历史脉络之基础上,揭示生命问题在现代性道德教化历程之中的遮蔽与凸显,并结合现实问题和当代西方社会伦理教化的新理念,揭示生命问题在当前道德教化实践中的双重处境和道德教化的基本任务。现代性道德教化的基本意蕴涵括生命的完整性与独立性、个体生命的价值与尊严的凸显,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乃是现代性道德教化的最高理念。威权性的道德教化是中国传统道德教化的基本特征,个缓吓,琴笋民体生命被遮蔽在神圣的“(天)理”之中,“人”被遮蔽于“民”的身份之中,纲常名教因之而成为“吃人”的教化。从明末清初早期启蒙教化思想的出现,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现代性教化的艰难启蒙一步步走向深入,在发现了“吃人”的礼教的同时,也发现了“人”。由于现实的危难、传统的根深蒂固、启蒙者自身的缺失,中国现代性道德教化的启蒙并没有真正完成,使个体生命的凸显、生命意识的全面发育成为现代性问题在今天的累积。反思传统,又关注现实问题;反思旧的威权,又警惕新的威权;面对自身,又面向世界发展;关注真实个体生命,又不放弃道德教化的引导,这是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双重任务。 价值目标部分,在一般性地审理道德教化的价值目标之建构的基础上,主要反思传统道德教化中的道德理想主义价值取向模式,由此而审理现代性道德教化过程之中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纠缠,提出今天的价值问题。建立在宗法血缘等级和农耕文明之上的、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道德教化传统具有浓郁的道德理想主义质素,并成为我们现代性历程中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当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路向乃是走向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这意味着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移,道德价值取向的理性化、现实化,法律、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越来越多地取代传统美德成为社会公共生活的基本依据。与此同时,对于一个有着悠远的道德理想主义教化传统的民族而言,走出道德理想主义的另一种可能就是道德虚无主义。正因为如此,反思道德理想主义,又不陷入道德虚无主义;既不保守,也不激进;超越致用的思维,以辨证的心态来思考当代中国社会所面临的伦理价值问题,乃是我们今天道德教化价值目标定位应有的基本态度。 过程部分,本文提出道德教化过程的两种基本形式,即基于规训和引导的道德教化形式,由此而反思传统道德教化以规训为中心的道德教化理路,并进一步反思引导与规训在现代性道德教化历程中的此消彼涨,提出道德教化的核心乃是个体的理性自觉,寻求超越传统规训理路的教化路径。传统规训式道德教化的主要支持,一是基于教化者自身及其所代表的伦理规范的绝对化和威权化,一是基于受教化者的人性善恶而开出的个体道德规范设计。由此而提出,II传统道德教化过程的现代化之双重反思,一是反思教化者的价值担当之身份缺失,反思王者师的教化姿态;一是反思之于受教化个体的人性期待,主张把个体道德生活的基础牢牢地置于个体的道德理性自觉,在引导与激励的教化过程中培养个体“自尊自重之精神、担当责任之观念、独立自营之能力、判断是非之智识”四种基本品质。 策略部分,本文以话语为中心来展开道德教化策略问题的思考,提出对话与独白两种基本的话语策略,在此基础上揭示以独白性为基本话语特征的传统道德教化策略的基本理路,并梳理现代性道德教化历程中以启蒙为中心与以革命为中心的道德教化形式之中不同的话语模式和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