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北方地区(北纬35度以北的区域)地域辽阔,植被稀缺,生态环境脆弱,该地区的森林覆盖变化情况影响着地区乃至全球生态安全的大局。而不同类型森林植被的地表反照率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时空差异,其变化将影响整个地球-大气系统的能量收支平衡,进而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本文尝试评估我国北方地区近年来的生态建设成果,探索森林覆盖与反照率变化相互之间的一般性规律。研究中搜集了2003-2012年间该地区四个典型时相的MODIS土地覆盖类型产品数据和反照率产品数据,分析了10年间不同森林覆盖类型的消长变化情况,对研究区内森林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合典型季相的反照率数据,分别探讨了新增和退化的不同森林类型对于地表反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我国北方地区森林覆盖整体呈现增长趋势,新增森林比例为3.017%,主要来自于农田(46.5%)、草地(39.6%)和裸土(13.0%),增长比例最快的森林类型是常绿针叶林,增长量最大的森林类型是混交林;森林退化比例为1.447%,主要转化为草地(53.9%)、农田(39.4%)和裸土(5.7%);(2)10年间,我国北方森林的覆盖率由8.51%增长到10.27%,净增长1.57%,主要分布区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一带,其次是北京及周边省份,另外还有山西、陕甘宁和新疆西部等地区,温带季风气候区的森林覆盖率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而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和高原山地气候区的森林覆盖率先上升,均在2008年达到峰值,而后开始缓慢下降,总体上2012年的森林覆盖水平还是明显高于2003年;(3)我国北方地区10年反照率的变化趋势整体呈逐渐下降,同森林覆盖变化负相关,其中温带季风气候区反照率变化有轻微波动,但是整体水平保持不变,约为0.15左右,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和高原山地气候区的反照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反照率约为0.19-0.2;(4)森林增加和退化主要发生在不同植被覆盖之间,10年间不变林、新增林和退化林的夏季同期反照率变化总体的变化幅度小,不同地类转化为常绿针叶林和灌丛的反照率降低效应明显,表明常绿针叶林和灌丛对于反照率具有明显的降低效应,从能量平衡角度来讲具有更佳的生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