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ric IOL的临床效果观察及预测性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zhiqiangge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对植入AcrysofSN60TTIOL的患者术后视力及晶体的旋转稳定性进行了长达2年的观察,并探讨考虑角膜后表面散光能否提高术后屈光预测性。   方法:   1、ToricIOL植入术后临床效果观察   选择我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患者78名,术前角膜规则散光均为1.0D-2.5D,植入Toric人工晶状体AcrysofSN60TT(AcrysofSN60T3,AcrysofSN60T4,AerysofSN60T5),评价术后1天至2年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残余散光,散光人工晶状体旋转度、以及矢量分析散光矫正准确性。   2、全角膜散光对人工晶体眼屈光性散光预测的影响   选择我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患者植入非散光人工晶状体,术前及术后3个月Pentacam测量前表面和全眼角膜散光,主觉验光的散光转化为角膜平面的散光,两者比较,分析IOL眼术后全眼散光和全角膜散光、角膜前表面散光的关系。   3、全角膜散光对ToricIOL眼屈光性散光预测的影响   回归预测适用与全角膜屈光度的有效晶体位置。选择我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患者植入AcrysofSN60TT人工晶状体,术前测量Pentacam,术后3个月Pentacam测量前表面和全眼角膜散光,分别代入IOL计算公式计算术后的屈光度,并与术后实际的主觉验光比较。   实验结果:   1、ToricIOL植入术后临床效果观察   收集了111只眼,患者植入AcrySofToric术后2年裸眼视力(10gMAR)为0.15±0.16.最佳矫正远视力0.05±0.08,残余散光-0.80D±0.49D,IOL轴位旋转2.87°±1.78°,眼内散光矫正的矢量大小为1.21D±0.62D,矫正指数为0.90±0.41,实际矫正矢量和目标矫正矢量的相关系数r=0.745(P=0.000)。同术后早期1月、3月、6月、1年的结果比,术后2年时患者的残余散光轻度增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人工晶体的旋转度有轻度增大的趋势,矫正指数轻度减小,但差别没有统计意义。   2、全角膜散光对人工晶体眼屈光性散光预测的影响   共收集了64名64眼患者,术后角膜前表面散光大小为1.20±0.72D,轴位为99.49±49.3°,全角膜散光大小为1.38±0.81D,轴位为101.99±41.92°,术后屈光性散光大小为1.33±0.76D,轴位98.59±41.13°。前表面角膜和全眼散光的J0决定系数R2=0.83,全角膜散光和全眼散光的J0相关性决定系数R2=0.86,前表面角膜和全眼散光的J45决定系数R2=0.62,全角膜散光和全眼散光的J45决定系数R2=0.62.   3、全角膜散光对ToricIOL眼屈光性散光预测的影响   适用与全角膜屈光度的有效晶体位置ELPt=1.02*ELP1.333+0.86*(Kt-K1.333)-0.03*AL+0.0475*(rsteep+rflat)-1.11(方程P=0.000),收集了21只眼,术后3月角膜前表面散光值C1.3333为1.71±0.74D(0.94-3.86D),角膜总散光Ct为1.99±0.78D(0.70-3.7D),两者差值的绝对值为0.51±0.43D。Ct计算出来的柱镜、轴位比C1.3333计算出来的更接近实际测量的结果(线性回归决定系数柱镜分别为R2=0.883vsR2=0.575,轴位分别R2=0.440vsR2=0.156)。   4、统计学方法   随访数据用SPSSforwindows软件11.5版(SPSSInc.)统计分析。数值资料表达为平均数±标准偏差(-x±s),每组数值经单样本Kolmogorov-Smirnov检验行正态分布检验,和Levene方差齐性检验。组间数值均值差异采用单项方差分析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散光矫正准确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ELPt的回归采用多元线性回归,计算出来的散光与实际散光的比较采用一元线性回归,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AcrysofToricIOL术后2年仍具有良好的旋转稳定性,通过眼内散光弥补了角膜的散光,具有良好的矫正准确性,患者获得很好的裸眼远视力。尽管是相对的,AcrysofToricIOL植入术具有长期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除ToricIOL外,眼内散光其他成分也影响到散光矫正结果。   2、角膜前表面、全角膜散光与人工晶体眼全眼散光高度相关。全角膜散光较角膜前表面散光提高了白内障术后全眼散光的预测性,主要是JO成分。   3、全角膜散光可以提高ToricIOL的屈光预测性。忽略角膜后表面散光可能引进斜轴散光,具有临床意义。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