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充足,但知识水平及相关能力不高,人力资本总体匮乏。九年义务教育虽然提高了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但专业技能的获取需初中后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或参加一定的培训,才能成为拥有一技之长、摆脱贫困、寻求富裕的新型农民,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我国政府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其中农民问题已受人们普遍关注,但农村初中后学生的出路并未引起社会较大的关注,阻碍了新型农民的健康发展。农村初中后学生平均年龄在15至16岁,除主要流向普通高中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外,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成为仅仅只有文化素质,而没有职业技能的劳动者,他们一旦踏入社会,便失去了人生中最佳受教育阶段。在城市的初中后青少年,能够有较大的机会寻求到一份职业,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相应的职业技能;而农村的初中后青少年,由于环境因素的限制,很难成为既有文化、又有技术、又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本研究以湖北省孝感市三汊镇农村初中为例,对农村初中后职业培训进行探析,以谋求“新型农民”的发展之路。全文包括以下五大部分: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大体描述了国内外研究动态,阐明了本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对文中涉及的核心概念进行了解释,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基础性工作。第二章,阐明了农村初中后职业培训的理论基础及有关概念。介绍了人力资本理论、教育经济理论、理性选择理论、社会心理理论。第三章,提出影响农村初中后学生参与培训的因素主要有: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培训本身的因素,并且运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响农村初中后学生参加职业培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第四章,提出农村初中后培训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问题有:思想认识、家庭背景、培训质量、机制运行。故而给出务必建立健全农村初中后培训的政府支撑体系、提高农村初中后毕业生的参与意识、优化教育培训体系、有效利用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等相关的政策建议。第五章,结语。大体概括了本文的一些主要观点,并对在研究中遇到的疑惑和欠妥之处进行了申明,希望能成为后续研究的关注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