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Lakoff & Johnson(1980)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之后,学术界掀起一阵隐喻研究狂热。当代隐喻理论将隐喻看作是思想的根源,是人类进行认知、思考、行动以及发展语言的工具。 这一观点也为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开启了新的视野。隐喻的普遍性、功能以及形成的过程为二语学习者习得隐喻表达式提供了可能性。Lakoff & Johnson(1980)指出俗约型隐喻表达式为一定的语言社会普遍接受,更具有认知价值。这些隐喻表达式对母语者来说不再具有隐喻性,是植根于广泛存在的概念隐喻的语言表征,因此它的认知对二语学习者来说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对来自上海师范大学117位英语专业学生(其中59位一年级学生,58位三年级学生)进行测试和问卷调查,旨在了解二语学习者对俗约型隐喻表达式的理解和使用的情况。结果显示二语学习者在理解和使用上都不尽如人意:对隐喻表达式和非隐喻表达式的理解上存在显著差异;语言使用上多用字面意义表达:学习者多将隐喻看作是修辞方式,缺乏系统习得的指导和方法。 本文认为发展二语学习者隐喻能力的任务迫在眉睫。能够正确理解和使用隐喻性语言是掌握二语的标志性能力,因此在外语教学中也必须受到足够的重视。最后本文还提出继续进行英汉对比研究,尤其是建立中文隐喻表达语料库;并且建议在语言评估测试中给予隐喻能力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