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老年高血压的患病率不断增加,其作为高血压的特殊类型有着自身特点:以收缩压为主,血压波动范围大,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等。体位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tion,OH)的发生大大增加了心脑血管死亡率和全因死亡率。但对于老年高血压合并OH患者在降压治疗中是否获益,老年高血压与OH有何联系,对靶器官的影响情况如何,究竟老年高血压合并OH患者的血压控制在多少才是最佳的心脑血管获益?目前的国内外文献对此研究数据甚少,暂无确切的相关信息可供参考。本研究对老年高血压并OH患病情况、相关因素、心脑血管风险进行研究,探讨老年高血压并OH患者的最佳血压控制范围,旨在为此类患者的临床管理提供循证依据参考,从而减少相关的心血管疾病及死亡率,降低再入院率,减轻社会负担。研究目的1.研究老年高血压并OH患者的相关因素。2.分析老年高血压并OH患者的心脑血管风险。3.探讨老年高血压并OH患者的适宜血压控制范围。对象与方法1.研究方法:于2010年至2016年,面向居住在广州军区离退休干休所人群中年龄≥65岁的满足纳入条件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通过定期调查问卷和随访来提取数据。问卷调查的表格包括:《老年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调查表》、《OH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随访表》。同时,还需要对该研究人群进行常规的体格检查,查看和完善必要的辅助检查(包括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主要的随访方法为每年由专人定期到相关社区或者干休所进行体检,获得的相关资料记录到数据库中。如随访时研究对象外出,可通过查阅患者的病历资料,调阅所在干休所保健资料或者是通过电话随访随访的方式来进一步保证研究的准确度。2.血压分组:调查时按照标准测量血压,测量两次后取平均值。根据2010年所采集到数据及前期研究的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四个血压组:第一组血压:收缩压<130mm Hg;第二组:收缩压130~139mm Hg;第三组:收缩压140~149mm Hg;第四组:收缩压≥150mm Hg。3.OH分组:以研究高血压人群是否合并OH分为OH组、非OH组。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两组计量资料的比较用t检验,多组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率的比较应用卡方检验。老年高血压并OH患者的危险因素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双侧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将各血压水平分组,根据每个组别发生的事件数,计算事件发生率,采用χ2检验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比较各组间发生全因死亡、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高血压并OH患者的心脑血管风险生存曲线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进行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研究人群的基线资料与随访后的差异随访至2016年,OH组年龄、卧位血压、立位血压、脉压、肌酐,合并卒中史、心梗史、心衰史较非OH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2010年入组时比较,发现年龄在统计学出现变化。2.老年高血压并OH患者的相关因素老年高血压合并OH患者的可能危险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危险分析后,结果显示卧位SBP、卧位DBP、立位0min SBP、立位0min DBP、立位2min SBP、立位2min DBP、脉压、脑卒中史、冠心病史、心衰史与高血压并OH患者相关(P<0.05)。将有意义的变量全部纳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卧位收缩压高仍是老年高血压发生OH的危险因素。3.研究人群的心脑血管风险3.1 OH组与非OH组的临床事件比较:本研究共随访了6年,随访期间死亡人数317例,其中OH组全因死亡人数132例,心血管死亡51例,脑血管死亡18例,心血管事件84例,脑血管事件65例;非OH组全因死亡人数185例,心血管死亡86例,脑血管死亡23例,心血管事件130例,脑血管事件66例。OH组发生全因死亡、心脑血管死亡、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较O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OH组与非OH组间的心脑血管风险比:老年高血压并OH患者可以增加全因死亡(RR,2.168;95%CI,1.733~2.711,P<0.001)、心血管死亡(RR,1.573;95%CI,1.070~2.312;P<0.001)、脑血管死亡(RR,1.561;95%CI,1.146~2.126;P=0.005)、心血管事件(RR,1.017;95%CI,1.015~1.127;P<0.001)、脑血管事件(RR,1.471;95%CI,1.383~2.040;P<0.001)的风险。3.3 OH组与非OH组的心脑血管风险生存曲线分析:Cox回归生存曲线显示,OH组全因死亡、心脑血管死亡、心脑血管事件的生存率高于非OH组。4.老年高血压并OH患者的适宜血压范围4.1不同收缩压分组之间基线资料分析:结果显示SBP不同组间立位0min SBP、立位0min DBP、立位2min SBP、立位2min DBP、卧-立位0min△SBP、卧-立位2min△SBP、P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2不同收缩压分组之间临床事件比较:根据2010年收集数据将收缩压分为四组,第一组:<130mm Hg组53例,第二组:130~139mm Hg组60例,第三组:140~149mm Hg组70例,第四组:≥150mm Hg组67例。130~139mm Hg组发生心脑血管死亡、心血管事件、脑血管事件较其他组最低,与其他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3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收缩压分组的心脑血管风险比:以临床事件发生率最高的一组(效果最差,≥150mm Hg组)作为参照组,结果发现130~139mm Hg组全因死亡、心脑血管死亡较其他组比较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130~139mm Hg组发生心血管事件、脑血管事件风险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4不同收缩压分组心脑血管风险生存曲线分析:四组Cox回归生存曲线心脑血管事件的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全因死亡、心脑血管死亡无相关性。结论1.OH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在≥80岁老年高血压患者中较常见。2.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合并OH的患者显示出更差的心脑血管预后,增加全因死亡及心脑血管风险。3.老年高血压并OH患者适宜的收缩压控制范围为130~139mm 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