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恒星是构成宇宙的基石,同样地,也是理解天体物理许多方面所必需的要素。我们对于宇宙学,星系和行星形成的了解也全部都需要恒星演化的理论。为了理解恒星如何演化,我们需要研究不同演化时期的恒星。目前已经观测到了一些低质量恒星的类太阳振动。恒星的振动反映了恒星内部的声速,而声速由恒星内部的压强,密度,温度梯度,气体运动和恒星内部其他物理量所决定,因此恒星振动为我们研究恒星内部结构提供了可视“窗口”。通过这些
【出 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恒星是构成宇宙的基石,同样地,也是理解天体物理许多方面所必需的要素。我们对于宇宙学,星系和行星形成的了解也全部都需要恒星演化的理论。为了理解恒星如何演化,我们需要研究不同演化时期的恒星。目前已经观测到了一些低质量恒星的类太阳振动。恒星的振动反映了恒星内部的声速,而声速由恒星内部的压强,密度,温度梯度,气体运动和恒星内部其他物理量所决定,因此恒星振动为我们研究恒星内部结构提供了可视“窗口”。通过这些观测数据,我们可以更好的研究低质量恒星的结构演化,构造类太阳振动恒星的结构模型,更好的检验恒星结构演化理论。总之,星震学为我们研究恒星内部结构以及发展恒星结构演化理论提供了空前的机遇。本篇论文的目的在于研究主序阶段类太阳振动恒星的结构和演化,并发展和建立了有转动和磁场效应的恒星结构演化理论。本文阐述了转动和磁场效应对恒星内部物理过程的影响,揭示了转动和磁场效应与恒星内部各物理量之间的联系;研究了磁场与对流运动的耦合问题;研究磁场对物态方程的影响,以及环流、湍流造成的化学元素和角动量的迁移等问题。并利用星震学方法检验了有磁场和转动效应的恒星模型的精度和适用范围。正确构造有磁场和转动效应的类太阳振动恒星模型,不仅可以对恒星结构和演化理论做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还可以深入地研究类太阳振动恒星的性质及其活动的规律,以及解释一些观测到的特殊现象和性质。即通过星震学方法来限制类太阳振动恒星的模型,探测恒星内部结构,检验恒星内部的重要的物理过程。同时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个可以和年龄紧密相关的星震诊断量,并且根据这个星震诊断物理量,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星震赫洛图,利用该图可以直接估计低质量主序星的质量和年龄,进而拓展了星震探测方法,推广了星震学的应用。
其他文献
豆科金合欢属植物作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重要树种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价值。本研究使用微卫星(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大渡岗,普文,景洪,大勐龙,勐仑,勐腊,曼腊的金合欢属植物羽叶金合欢(Acacia pennata (Linn.) Willd)共7个栽培居群及其对应引种地的自然居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居群遗传结构的研究,旨在从分子水平探讨其自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制定科学的保护策略
射电天文是现代天文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随着大型射电望远镜的不断建成,射电观测为实现人类的许多科学目标提供了巨大的可能。射电望远镜海量复杂数据的高性能处理和分析是新世纪天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明安图射电频谱日像仪(MingantU SpEctral Radioheliograph,MUSER)是中国新一代厘米-分米波综合孔径望远镜,在400MHz15GHz频率范围内同时以高时间、高空间和高频率分辨率对
在费米望远镜(Fermi LAT)升空后,对于耀变体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很多不同波段的望远镜也为具有伽玛射线辐射的耀变体(费米耀变体)提供了大量的观测数据,这让我们可以对耀变体的基本平面关系有更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同时对于耀变体吸积的模式,喷流的成分,演化以及与其他种类星体的统一等问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论证。本学位论文主要研究耀变体与伽玛射线爆的基本平面关系。第一章综述了对于基本平面的发现以
吸积白矮星是一类处于密近双星系统中从伴星吸积物质的白矮星。白矮星吸积物质在恒星演化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双星演化和吸积物理中重要的研究对象,与许多天体的形成密切相关,例如,超新星、激变变星、共生星、毫秒脉冲双星、超软X射线源、引力波源等。然而,目前对吸积白矮星的研究尚有许多不清楚的地方,比如物质转移到白矮星表面后的积累与损失过程,吸积的物质在白矮星表面燃烧情况以及白矮星最终命运等。本论文详细
太阳是离我们最近的一颗恒星,其内部磁场的变化导致太阳活动现象的爆发,而太阳的活动现象与人类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因此对太阳进行实时监视、预报以及研究其内部的变化内容。通过太阳光谱可以从物理本质上研究太阳大气活动的产生机制与演变规律。长时间、高空间和高光谱分辨的二维成像光谱观测是目前太阳光谱观测的主流,在诸多实现太阳二维光谱观测仪器中,经典的光栅光谱仪无疑是各个太阳望远镜必备仪器。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
化学组成特殊星(Chemically Peculiar Star,即CP星)是一类具有特殊化学元素丰度的恒星,主要表现为光谱上有异常强或弱的元素线。这类星的形成和演化机制尚不清楚。CP星主要由B型、A型以及F型主序星组成。这类星在双星中的比例很高,其中金属线性Am星的双星比例可以达到90%以上,且发现部分Am星处于食双星中。食双星作为获取恒星质量、半径等基本物理参量的主要来源,可为研究Am星乃至C
密近双星是两子星距离较近,一子星对另一子星演化产生影响的恒星系统。密近双星拥有不同的几何结构,如分离双星、半接双星和相接双星,它们对了解密近双星的结构和演化具有重要的作用。相接双星是两子星均充满并溢出各自的洛希瓣且具有一个公共包层的强相互作用型密近双星,其形成和演化一直是天体物理学中未解决的难题。由于大多数望远镜都位于北半球,处于北天区的相接双星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观测和研究。然而,由于位于南半球的望
活动星系核中吸积与喷流之间的关系是活动星系核中的重要问题。我们用云南天文台丽江观测站2.4米望远镜上安装的暗弱天体分光成像仪对伽马噪窄线赛弗特1星系1H 0323+342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监测。从Fermi存档数据提取出的同时期的伽马光变曲线也被使用。我们发现来自吸积盘的光学连续谱的增加与喷流活动的增强在几天内是同时的。基于光学—冕X射线相关关系,来自吸积盘的光学连续谱的增加说明冕X射线也会增加
日冕中大部分活动和爆发主要由磁场主导,因此诊断日冕磁场对研究太阳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利用禁线的偏振来研究日冕中的磁场。尽管日冕禁线只能进行日面以外的观测,它仍然是研究日冕磁场的重要工具。我们主要采用了以密度矩阵为基础的量子力学理论和势场的磁场模型对禁线的线偏振进行了模拟。相对于经典理论,量子理论可以给出更精确的结果并且应用到更加复杂的原子系统。由于日冕禁线处于汉勒效应的饱和区域,禁线
脉冲星由于其高致密度而与引力物理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其稳定的自转周期则与时间标准密切相关。PSR J0437-4715是目前自转最稳定的毫秒脉冲星之一,也是目前测时精度最高的脉冲星。它处在一个双星系统中,其伴星是一颗白矮星。本文详细介绍了利用云南天文台昆明40米射电望远镜对PSR J037-4715的观测开展的研究。具体工作包括以下两个部分。1.通过VLBI观测,寻找并得到两颗PSR J03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