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民的田地被征占,因各种因素危及部分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计,成为一个新的弱势群体——失地农民,而且该问题俨然成为越发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对失地农民提供基本的社会生活保障就显得不仅必要,而且迫切。然而,我们在对文献的梳理和研究过程中发现,研究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却几乎看不到学者对失地农民本身需求的调查和了解。社会保障的作用对象是失地农民本身,如果不首先了解失地农民的需求状况,何以保证设计出来的保障体系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难道专家和学者们对失地农民的需求都有先知先觉?适当的政策选择必须依赖于对现实的准确判断。本研究以苏州市相城区为例,基于需求视角探讨失地农民的社会生活保障问题。相城区对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补偿形式不同。(2)补偿标准不一。(3)筹措资金压力大。(4)存在历史遗留问题,特殊人群补偿矛盾突出。通过对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需求方面的问卷访谈了解到,失地农民对当前的生活保障态度评价不高,失地农民对生活保障需求强烈但表达不足。不同年龄段的失地农民对生活保障需求偏好有所不同,但失地农民普遍希望大大增加补偿款以及拥有参与沟通谈判的机会。解决失地农民社会(生活)保障问题的基本思路应该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着眼点,把解决失地农民社会(生活)保障问题作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引导农民以土地换保障,以保障促就业,以就业促发展;应该改变对失地农民补偿的思路,将失地时一次性经济补偿与长久性社会保障结合起来,以长久性社会保障为主;应该改变政府在征地过程中的角色,对现行征地制度进行改革。要统筹建立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机制,探讨需求视角下的生活保障路径通道,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土地对于农民来说,本来是一种可持续生计,只要农民手中有土地,在通常情况下他们就可以自给自足以“满足基本需要”。因此,当土地被征用以后,我们的政策的着眼点就应该以一种新的可持续生计来取而代之。当然,使农民持有集体经济股份,建立专门针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基金,考虑建立生活保障“供给超市”赋予失地农民自由选择的权利等都是有效的路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