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为,也是一个自我管理的过程,自我管理是自我的重要功能之一,在过去的近40年里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和个体自我管理的生活实践经验,我们认为,自我管理是自我调节的更为高级的形式,是内隐自我和外显自我对内部认知与外显行为所进行的综合调节。自我管理是人的现代化的实现途径,是道德自主性培养的有效途径。因此,对大学生道德行为自我管理进行专题研究有着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和时代实践价值。
本论文从建构理论模型切入,通过系列实证研究探讨了个体道德行为自我管理的一些重要的基本问题。
首先,为了验证道德行为自我管理的理论框架,探索道德行为自我管理的基本过程,采用问卷调查法得出一些初步的结果:大学生道德行为自我管理水平整体上比较好,但尚处于成熟前期,自主性管理能力还须提高。在具体的行为管理过程中,道德判断、道德情绪、否定性自我评价、自我形象、价值观和自控策略都有着重要作用。
随后,对道德行为自我管理研究需要解决的两个前提问题——德性践行度和德性自我意象,进行了初步探讨。
大学生德性践行度的调查研究表明,当前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较好,德性践行能力整体水平较高,主流好,符合时代和社会要求,但知行脱节、认识偏差等问题也在不同层面和不同程度上存在。
德性自我意象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德性自我意象整体情况较好,但存在“三高二低”的不平衡状态。大学生德性自我意象的敏感性、情感性和价值性发展较好,清晰性和操作性发展较差。女生在敏感性上显著高于男生,但在情感性上显著低于男生。大三学生和工科学生德性自我意象的内在认同程度最高,大四学生和文科学生德性自我意象的内在认同程度最低。
德性自我意象内隐联想测验表明,德性自我意象存在内隐倾向,内隐德性自我意象与外显德性自我意象是相对独立的两个不同结构。
然后,从三个方面通过五个实验,深入研究了道德强度、道德情绪、德性自我意象、个人道德哲学对道德行为自我管理的影响,并着重探讨了德性自我意象和道德情绪在道德行为自我管理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机制。并得出以下结论:
(1)交叉滞后分析表明,德性自我意象、内疚和羞愧均能显著地预测道德行为自我管理,即德性自我意象、内疚和羞愧很可能是道德行为自我管理的前因变量。
(2)高移情水平的个体助人行为水平较高,低移情水平的个体助人行为水平较低。德性自我意象是移情与助人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羞愧是德性自我意象与助人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
(3)在道德行为自我管理过程中,道德知觉与道德判断、道德判断与行为控制认知均具有显著正相关。道德强度会影响道德行为自我管理过程,道德强度越高则个人道德知觉越高、道德判断越高、行为控制认知越高。个人道德哲学的理想主义越高则道德知觉越高、行为控制认知也越高。德性自我意象会影响道德行为自我管理过程,德性自我意象水平越高则道德判断越高、行为控制认知越高。内疚能正向预测行为控制认知;内疚对道德判断和行为控制认知具有中介效应。德性自我意象对道德判断和行为控制认知具有调节效应。
(4)德性自我意象训练能有效提高个体德性自我意象水平和道德行为自我管理能力;德性自我意象训练法是一种有效的榜样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