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十分有限,如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是摆在我们面前紧迫而重大的现实问题。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人口为基础均分土地的分配方式,造成了人均耕地少、经营分散、产出率低等弊端,导致我国农业生产成本高、效益低,抗风险能力差,市场竞争力弱。在农业产业化在世界范围向纵深发展和农产品贸易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势必成为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一系列问题和制约因素,因此我们必须转换农村土地流转的研究视角,并拓展基础理论,立足国情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综合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深化研究内容,从法律层面探索出系统化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从而推动我国农村土地有序流转、规模流转、高效流转、健康流转。首先,以农村社区发展为创新视角切入,融合法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重构农村土地流转的理论基础,包括土地发展权、社区发展权、利益机制理论、权利限制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和规模经济理论等。分析农村社区的理论源起,剖析社区发展与农村土地流转之间的互促共赢关系,二者共同有利于发展并壮大我国农村集体经济,从多重理论视角出发为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法律制度完善奠定理论基础。其次,综合采用文献分析和对比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和实证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针对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实施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准确定位现存问题,并全面归结现存问题成因。研究表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主体不明晰、流转程序不规范、流转动力不足、土地流转碎片化现象严重、农民权益保护机制缺失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土地流转制度的推进。究其原因,法律规范滞后、主体单一零散、行政管理与服务缺乏、市场机制不健全、农民利益诉求渠道不畅是主要因素,也是我们完善土地流转制度的必然路径。然后,对美国、法国,尤其是日本、韩国、菲律宾及我国台湾地区土地流转法律制度进行剖析,得出有益启示和借鉴。再次,提出基于社区发展的农村土地流转的前提条件,包括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实化、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能复归和土地流转权利义务的合理配置;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法理念和法价值进行突破和提升,恪守实质公平、倾斜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遵循依法自愿与合理有偿、利益协调与利益平衡、市场主导与政府监控原则。以社区发展为契机和载体,从健全法律法规制度、行政管理与服务制度、市场规范和运行制度、多元化促进与保障制度、纠纷能动化解制度等方面,在践行国家“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政策的基础上,通过倾斜性制度供给进行“促生”,探索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法律制度的完善措施。以社区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为纽带,从主体架构、流程规范、利益分配、信息披露、激励约束等方面探索土地组织化流转制度创新。最后,从主体互动与协调、流转程序衔接与运行、适度推进与限制、发展并壮大集体经济以及配套化保障机制切入,创新土地流转法律制度运行机制,实现制度系统内部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动态运转。以期通过制度完善和机制构建,发挥出社区的载体功能,将土地客体发展权与农民主体发展权统一起来,发展并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土地流转与农民权益的互促共进、同质同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