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理论下《经济学人》中国形象的呈现——基于2013年~2015年“中国”专栏的研究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iao9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地位的提升,西方媒体对华报道的力度也不断加强,英国老牌政经杂志《经济学人》对华报道由来已久,又于2012年1月28日开设中国专栏,专注中国内政外交最新动态,其对中国政治、经济的深刻解读对西方媒体也很有参考价值。另外,在《纽约时报》停止印刷,报纸式微的新媒体时代,《经济学人》凭借多样化的发行手段,全球发行量实现逆势上扬。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步入“新常态”,社会各阶层发生了深刻变化,西方主流媒体如何看待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中国?针对《经济学人》“中国”专栏报道的研究,此时显得尤为重要,这对了解我国呈现在国际舞台上的国家形象,增强自身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文以《经济学人》“中国”专栏为研究对象,选取“十八大”以后2013-2015年三年时间的422篇专栏报道为样本,以媒介框架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文献综述法、描述统计法、个案分析法和框架分析法,按照报道内容涉及的领域,划分为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五大领域,对其进行统计分析与框架建构后发现,“五大”领域报道以政治、经济和社会最多,报道内容和报道态度正面与肯定的依然较少,经济、社会两大领域的报道坚持问题导向,政治领域报道趋于温和,报道框架中坚持批判隐喻于事实。同时,《经济学人》对中国形象的呈现已随着中国国力的增长而逐步发生了变化,但其对中国的偏见并没有明显改变。因此,讲好中国故事,要注重世界不同地域不同国家受众对中国报道内容的需求;传播中国声音,要提高对外宣传的针对性,让中国之声融入事实和数据中,呈现中国形象,要拓宽媒介渠道,建立一张覆盖各个地区各个层面不同群体组织的中国对外传播“媒介渠道网”。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30年及其经济发展成果,使中国逐步走向世界,然而融入国际社会的道路有所坎坷。虽然中国不断坚持推动“和平崛起”的国家形象,但中国还是被许多国家视为政治、军事、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