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乡协调发展的提出源于我国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协调发展是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目前,陕西“一线两带”区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城乡产业结构以及城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所以,研究陕西“一线两带”区城乡协调发展模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本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使经济发展符合本区域经济运行规律的内在要求,逐步缩小城乡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差距,增强城乡发展的协调性。本文以陕西省“一线两带”区城乡的协调发展为研究对象,以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理论为基础,以城乡协调发展模式为研究主线,在分析陕西“一线两带”区城乡发展不协调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城乡协调度指标体系来对城乡协调性进行测度并做出了效应分析与原因探索。同时,通过对国内外现存的城乡协调发展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探寻出适合“一线两带”区发展的合理模式及其运行机制,最后,提出确保模式顺利运行的政策措施,以期为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提供借鉴和帮助。本文分为七章,具体如下:第一章,本文在绪论部分简单介绍了本研究问题提出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主要对国内外关于城乡协调发展模式的研究动态做以论述,最后提出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二章,从城乡关系、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内容、动力机制及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内容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提出了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理论框架。第三章,分析了陕西“一线两带”区发展的现状,着重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城乡产业结构以及城乡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方面的差距来分析本区域城乡发展不协调的现状。第四章,坚持城乡协调发展指标体系设立的原则,从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构建“一线两带”区城乡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并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运用城乡协调度模型对本区域城乡发展的协调性进行测度,最后做效应分析。第五章,分析现存城乡协调发展模式的优缺点,在符合陕西“一线两带”区模式选择的条件下,选择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作为本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可选模式。第六章,从城乡产业网络化、城乡基础设施网络化、城乡市场网络化、城乡公共事业网络化方面分析城乡网络化的运行机理。第七章,从加快工业化进程、构建合理的关中城镇体系、深化城乡体制改革、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以及培育农村特色产业方面提出陕西“一线两带”区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