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RNAs在动脉粥样硬化血管中的异常表达

来源 :宁夏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down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我们在前期研究中发现内皮细胞中高表达的micro RNA-221/222能通过抑制转录因子ETS-1的表达进而减轻Ang II诱导的内皮细胞炎症反应,而炎症的病理过程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全过程,因此本课题我们在体分析了micro RNAs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及功能。本实验中,我们采用硅胶套管植入法制作Apo E-/-小鼠颈总动脉斑块快速形成模型,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心血管疾病相关的micro RNA-125b、micro RNA-221、micro RNA-156、micro RNA-23a、micro RNA-22及其靶基因在对照和模型小鼠颈总动脉组织中的差异表达进行了检测,以期能够进一步阐明Micro RNA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增殖和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模型与方法1、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的建立:在10-12周龄小鼠颈部,利用硅胶套管内径小于血管内径的方式,通过手术方式,在其颈总动脉固定一5mm长的硅胶套管,缩窄颈总动脉。小鼠经高脂饲料喂养16周后,观察颈动脉血管变化,并通过苏木素-伊红染色、油红O染色进行组织学分析,检测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情况。2、病理组织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法、油红O染色法制作病理组织切片,对比血管内壁病理学差异改变。3、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动脉粥样硬化中的micro RNAs表达。4、荧光定量PCR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管斑块中micro RNAs的表达。结果Apo E-/-小鼠颈总动脉缩窄手术后,高脂饮食喂养16周后,麻醉,切开颈部皮肤,显露颈总动脉,于颈总动脉套管处可见呈黄色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遍及血管腔内。血管组织固定、脱水后,经油红O染色,可见血管内皮细胞下有大量大小不等的泡沫细胞,炎性细胞,纤维肉芽组织等,血管管腔内可伴有出血、脂质沉积。通过基因芯片对micro RNAs表达进行检测,显示micro RNA-23,micro RNA-142-5p等在动脉粥样硬化的Apo-E-/-小鼠血管组织含量明显高于普通C57小鼠的血管组织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micro RNAs进行表达检测,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血管组织中,其中Micro RNA 23在实验组动物血管组织中的表达量(2.74±0.37),明显高于在对照组中(1±0.22),其中实验组P﹤0.05,对照组P﹤0.01,n=6,表明Micro RNA 23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且micro RNA-23a的表达量是对照组的3倍。与基因芯片结果相一致。结论本工作发现在小鼠动脉粥样模型中,多种micro RNAs的表达异常。其中以Micro RNA-23在Apo-E-/-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的血管组织中表达量出现了成倍升高,尤其是micro RNA-23的结果与基因芯片结果相一致,提示micro RNA-23可能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Android系统平台已经成为市场占有率最高的移动智能设备平台。Android源于Linux操作系统,该平台是开源的,并且
随着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以及计算机辅助制造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适应测量、伺服系统数字化的要求,出现了以实现自整角机控制系统信号之间相互转换为目的的特殊模数转换器。如自整角机--数字转换器(SDC),旋转变压器--数字转换器(RDC)和它们的逆转换器。这些转换器具有精度高、可靠性好、无旋转运动、不需调整等优点,是计算机与控制系统之间理想的接口电路,应用于火控系统中的目标跟踪、高炮或发射架伺服系统及其
IFN-α已广泛应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患者,但是IFN-α抗白血病的确切机理尚不清楚.t(9;2)(q34.1;911.21)易位形成的费城(Ph)染色体是CML细胞遗传学方面的一个特征
在SoC(System On Chip)片上系统设计中,IP的复用以及系统的验证是SoC系统设计的关键,IP复用的最终理想,是实现IP的即插即用,这样不仅使IP的利用最大化而且可以加速SoC系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