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试以现代文学三四十年代的文学为研究对象,在原型批语的总体框架下,结合相关学科,依循原型源起--原型置换--理论溯源的逻辑安排,在历史回顾、现状展拓、文化反思这三点一线上进行组织表达.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社会历史批语的角度,探寻该模式的源起和流变,进行纵向分析.第二部分拟借用结构主义批评和社会学,研究、归纳该模式在现代文学中的现状和“置换变形”.第三部分将结合精神分析学、社会心理学及文化学探讨该模式生成的原因.并尝试对中西文化作一定程度的对比,进行横向比较.中国现代文学中“二女+男”模式的发展过程,正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群体心理辩证发展的一个缩影,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同时,该模式在当代文学和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又使我们看到:寻访这一难解之谜对于当代家庭的日益核心化问题和作家创作都有一定指导性和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