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实际利用外资额由开放初的几乎为零,增长到2010年的1057.35亿美元,成为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作为WTO成员,积极推动对外开放,吸收外商资金,加快市场经济建设,体现了中国适应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分工的主动性。随着中国服务业市场环境的不断改善,开放度的不断提高,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将不断增强。中国对服务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将在推动中国产业结构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就中国服务业整体及内部各行业目前的发展境况及存在的问题,本文将具体分析外商直接投资给中国带来的效应,提出合理的建议,充分发挥外资对服务业的结构调整作用,进而促进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不断优化。本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本文的绪论,分析了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并对国内外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及理论进行了简单的梳理,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主要是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进行分析,最后概述了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主要是从理论方面对本文研究的外商直接投资及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理论进行整理归纳,给本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由于国内外对外商直接投资和服务业的相关界定不统一,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本文首先对两者的概念作了界定,并对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划分作了归纳。然后对有关产业结构的理论进行总结,其一配第—克拉克定理认为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又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增加不断提升。其二是库兹涅茨的结构转换理论,库兹涅茨强调整体增长与结构转换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逐渐增加,与人均产值成正比。其三是后工业社会理论,此理论的提出者认为,后工业社会是服务的社会。最后,作者具体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服务业的影响,主要产生三种效应:资本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和关联效应,这三种效应将从资本、技术、人力等多个方面,给服务业带来积极影响,为服务业的发展及优化创造条件。本文的第三部分为中国发展状况的具体分析。根据上文的整理,本文将服务业分为生产性服务业、流通服性务业、社会性服务业和个人服务业。接着归纳四个层次的增加值和就业结构,发现传统服务业中的流通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都比较高。由于2003年后国家执行新的行业分类,所以作者以此为界,分析了1991-2003和2004-2007年各具体行业的增加值结构和就业结构,通过图表分析,传统的流通服务业的增加值在中国服务业中居主要地位的情况还无法改变,但随着以金融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作为为第二产业提供中间服务的行业,这种状况将会有所改善。而就业方面中国传统服务业依然是吸纳就业的主要部门,内部就业结构不均衡,生产服务业和流通服务业发展缓慢,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通过简单的同发达国家的情况的比较,发展现代服务业应为中国的重要目标。接着,作者对中国三大产业利用外资的状况进行了概述,服务业吸引外资的比重不及第二产业,但比重一直在上升。而就服务业内部各行业而言,房地产业的比重最大,剩余部分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是流向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批发零售业,对金融业的投资较少,对科技等新兴服务业投资业相对较少。第四部分是本文的实证分析部分,以服务业各行业增加值作为被解释变量,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额外及其滞后期为解释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将服务业分为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实证检验外商直接投资对两大行业部门的短期与长期效应。实证分析中,现代服务业的回归结果更为拟合,且无论是短期效应还是长期效应,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都比传统服务业明显,这也说明外资对现代服务业的带动作用更强。且回归过型程中发现,2004-2008年的拟合度都很好,这也说明随着中国加入WTO,外资的作用越来越多的显现。接着,本文选择几个典型行业再进行计量分析,通过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和房地产的实证检验,发现房地产虽然是利用外资最多的部门,但外资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外商投资规模比较小,但效果比较明显。外资对交通以及批发零售业的带动作用具有滞后性。本文最后一部分是全文的总结,中国现在正处于加速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时期,而国内外的环境都给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应该更好的把握住机遇,而在这个过程中,作者认为应着重注意几点:第一,进一步完善外资立法,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中国目前有200多个与外资相关的法律法规,整合归纳相关规定是中国目前急需解决的;第二,改善投资的软环境。这主要是指提高政府效率,营造公平、公正的是市场环境;第三,正确引导外资流向,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改变引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