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诸如寻求网络曝光制造社会舆论、群体性事件(签名请愿、游行示威、罢工等)这样具有抗争性意味的行动,被认为是超越现行制度框架的一种“越轨”行为,是一种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近些年来互联网与社会热点事件的结合呈现出一种常态化趋势,这引起了网民的激烈讨论和网络舆论的分化。特别是当互联网已经上升为国家顶层设计的重要环节和工具时,这种趋势也深刻的影响到了普通个体的政治参与行为和政府的社会治理理念与手段。基于此,本文使用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得勇老师主持的“2013年中国网民意识形态调查”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网民的日常网络信息接触对于其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倾向的影响。研究发现,信任官方媒体能够削弱个体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倾向,信任非官方媒体则会强化个体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倾向。此外,文章引入组织形态和社会心态两个调节变量,分别代表影响个体政治参与的组织结构因素和个体层面的因素,来分析互联网信息接触对个体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可能存在的分化效应。研究发现,信任官方媒体对体制内群体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倾向的削弱作用要大于对民营、外资群体的削弱作用;信任非官方媒体对社会心态失衡个体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倾向的强化作用要大于对社会心态良好个体的强化作用。笔者认为由于官方媒体和非官方媒体在政治信息内容呈现和价值评判上的差异,有可能造成个体在政治感知和态度上的分野;特别是非官方媒体较多的负面信息有可能导致个体的政治信任水平下降以及采取非常规手段来表达情感和利益诉求,进而表现出较高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倾向。研究的另外一个发现是网民的意识形态同样对个体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倾向具有重要影响,左派网民更加不愿意参加非制度化政治活动,右派网民则更容易参与其中。在对待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这一问题上,左派网民视这种非常规行动是对现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秩序的挑战,因此对此持否定态度;在右派网民看来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行为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因此在态度上具有较高的参与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