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种植体周围炎是种植体植入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种植修复失败的主要原因[1,2],目前微生态学的观点认为,种植体周围炎是龈下优势菌群易主的结果。牙龈卟啉单胞菌被认为是牙周炎及种植体周围炎的主要可疑致病菌,国内外学者已针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牙周炎防治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深入到分子水平,取得了一定进展[3-5]。
牙龈蛋白酶是牙龈卟啉单胞菌的主要致病因子,在前期实验中,我们已证实,应用牙龈卟啉单胞菌rgpA、kgp基因构建的RgpA、KgpA基因疫苗均能够诱导实验性种植体周围炎有效的免疫反应,然而,我们也观察到,在实验过程中动物机体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功能性水平较低,维持免疫实效期较短,如何提高基因疫苗的靶向性和高效性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
基因疫苗的免疫效果受动物个体差异的影响较大,如何提高和改善DNA疫苗的免疫效果是当今DNA免疫研究的热点,有效方法之一是加入免疫佐剂,如铝盐胶体、细胞因子、脂质体、协同信号因子、寡核昔酸短序列等。其中细胞因子具有明显的免疫佐剂效应,它们在体内缓慢而持久地释放,可增强病毒、细菌、寄生虫疫苗的保护效果,IL-4是目前明确的具有免疫佐剂的细胞因子之一[6-7]。IL-4是具有抗炎作用的细胞因子,促进以Th2细胞为特征的免疫应答,它可以特异性作用于为致病抗原致敏的B淋巴细胞,调节调节T,B淋巴细胞的分化、活化,增强抗原递呈细胞功能,协助基因疫苗持续表达高水平特异性抗体。在本项目的前期实验中,将RgpA、Kgp基因疫苗与人IL-4重组质粒联合应用于大鼠体内,证实可有效增强疫苗对实验性牙周炎的免疫效果。本研究是将PVAX1-rgpA、PVAX1-kgp和PVAX1-IL-4真核质粒对犬种植体周围炎模型进行基因联合免疫,以期诱导机体产生较强的自身免疫反应,观察检验其在防治该类动物口腔内种植体周围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同时对比RgpA、Kgp基因疫苗免疫原性,探索具有高效性和强靶向性的种植体周围炎基因疫苗。
目的:
将PVAX1-rgpA、PVAX1-kgp和PVAX1-IL-4真核质粒,联合免疫种植体周围炎动物实验模型,验证人IL-4对RgpA、Kgp基因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1、真核表达质粒PVAX1-RgpA、PVAX1-Kgp,PVAX1-IL-4细菌复苏及质粒大量提取。
2、10只实验犬被随机分成A、B、C、D、E五组,拔除下颌双侧第二、三前磨牙后随机植入螺纹圆柱型种植体,每只动物植入4枚。3个月后,骨结合良好,分别以PVAX1质粒、PVAX1-kgp、PVAX1-rgpA、PVAX1-kgp+PVAX1-IL-4PVAX1-rgpA+PVAX1-IL-4分组免疫,每两周重复免疫一次,共计3次。
3、绑线结扎法构建种植体周围炎模型,绑线后2、4、6周时进行种植体周探诊深度(PPD)检测,探诊出血指数(BOP)检测,拍摄X线片观察骨结合情况。
4、每次免疫接种前收集血液,检测血清中IgG抗体水平。
5、动物过量麻药处死,将种植体及其周围软硬组织制作硬组织切片,亚甲基兰染色,镜下观察并测量垂直性和水平性骨丧失程度。
结果:
1、各组动物种植体周探诊深度在绑线后2周开始出现开始差异,4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C、D、E组较A组PPD值小(P<0.05)。探诊出血指数(BOP)在各组间有所不同,但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别(P>0.05)。
2、动物免疫结束后结果显示,各组动物免疫后较免疫前IgG抗体水平均有增加,但B、C、D、E组动物IgG抗体较未免疫前明显增高(P<0.05),且较A组显示出更高的抗体水平(P<0.05),A组免疫后较免疫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D、E组较B、C组抗体反应更明显(P<0.05),且B组较C组、D组较E组各两组间IgG抗体水平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组织切片观察在种植体周骨丧失区有炎性细胞浸润,A组骨丧失较严重,B、C、D、E组绑线侧种植体骨丧失较A组轻微,B、C骨丧失较D、E组明显。
结论:
Kgp,RgpA基因疫苗与IL-4联合应用可增强犬机体的免疫应答,IL-4是有效的免疫佐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