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被誉为心理学史上的第四浪潮。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德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是研究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感的心理科学;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传统主流心理学把重点放在了“心理问题”的解决上,致使传统主流心理学被误认为是“病理心理学”、“消极心理学”。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价值取向上就陷入这种心理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消极治疗取向。该取向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为中心,工作重点放在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上,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形式化、课程化和医学化倾向。本研究以积极心理学思想为指导,将课堂讲授、团体训练及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从积极的认知、积极的情绪情感、积极的意志品质方面对大学生施予积极的干预,比较积极干预效果的显著性。从而进一步探讨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和措施。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首先随机抽取的湖南农业大学心理健康普查显示正常的100名大一新生为研究对象,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并对两组被试均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主观幸福感问卷(SWB)》调查,然后用SPSS15.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积极心理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在SCL-90各项因子和主观幸福感各维度上的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表明两组被试实验前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同质性。第二,心理健康方面,实验组积极心理干预前后测在SCL-90中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和敌对五个因子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后测得分低于前测,其余因子差异不显著。表明积极心理干预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第三,幸福感方面,实验组积极心理干预前后测在SWB问卷中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后测积极情感得分明显高于前测,实验组后测消极情感得分明显低于前测。在生活满意度维度上得分差异不显著。表明积极心理干预有助于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第四,实验组积极干预后测SCL-90和SWB问卷各因子得分与3个月后实验组追踪结果比较,二者不存在显著差异。表明积极干预不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效果,并且干预效果很稳定。研究结果显示,积极心理干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主观幸福感的提升有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