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前十年间知识界关于立宪问题的思考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vafa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战前的民主立宪运动在民国时期的宪政建设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作为运动参与的主体,知识界对立宪的探索与追求,开拓出一条全新的道路,推动了中国立宪政治的不断进步。虽然过程中充满了起伏和曲折,立宪运动的直接效果与民众的期望值也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但它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国的民主进程仍在不断进步,为此知识界功不可没。本文旨在对抗战前十年间知识界关于立宪问题的思考进行系统的论证,窥探在内外交困的特殊环境下知识界的心路变化历程。本文在时代政治背景下分析知识界的立宪思考,对训政前的世界新宪法趋势及中国立宪环境新变化进行了研究,并介绍了知识界对训政的批判,阐述了知识界以改良政治为立宪追求的初衷,以提炼知识界立宪思想及在改良政治方面的思考动向。本文基于时间线索,阐述了民族危机下知识界立宪理念的流变。知识界面对日本入侵、国家动荡分裂的严峻形势,其内部成员的立宪理念发生分歧,纷纷提出各自的政治、社会改造方案,反映了知识界面临民族危机时试图坚持立宪道路而产生的矛盾。在“五五宪草”的制定过程中,知识界在国民党垄断制宪权的情况下,坚持西方宪政模式,从维护民主的角度对宪法草案的制定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许多合理化建议。最后,本文分析了知识界受制于当时中国所处的局势及自身原因所进行的立宪路径的选择以及转变,并且概述了知识界关于立宪问题思考的历史意义,肯定了抗战前知识界关于立宪问题思考的影响和价值,它给未来中国宪政建设提供了很多经验,对于当前推进国家政治进步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文章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立足文化产业效率的本质内涵,建立简单可行的指标体系,系统、全面测度评价2006~2012年中国省域文化产业效率情况。测度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整体
教学设计是微课制作的起点和基础。基于PBL教学的特点,实施高中数学微课PBL教学,关键在于做好问题设计。具体要研究问题的来源、类型、难度、反馈和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落实
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的太平洋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和发展。该会在帝国主义各国实力发生变化的背景下,建立了一战后诸列强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
浙江是中国辛亥革命爆发的重要地区,在浙江辛亥革命轰轰烈烈爆发的过程中,各色会党势力扮演者重要角色,而在当时众多的浙江会党当中,龙华会可以说是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一支
近代以来,伴随着国内外局势的紧张,湘、淮军的崛起,清末新军的编练,地方督抚权力大为增加,中央集权开始削弱,打破了清初以来形成的地方文武牵制、权利均衡的军政体制。武昌起
民国时期的江西,自然灾害频发。灾害范围大,破坏力强,对社会生产和生活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本文从民国江西自然灾害的生态特点和分布特征入手,分析江西乡村社会脆弱前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