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 L.)是一种高蛋白、高脂肪的杂食性资源昆虫。本研究比较了秸秆种类和处理方式对黄粉虫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测定了黄粉虫幼虫取食玉米秸秆、水稻秸秆和麦麸后的相关消化酶活性、海藻糖含量以及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为采用黄粉虫对农业秸秆进行生态化处理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在小麦秸秆、玉米秸秆、棉花秸秆、花生壳、米糠、水稻秸秆、麦壳7种农业秸秆中,黄粉虫幼虫对玉米秸秆的平均取食量和虫粪量均显著高于其它秸秆,分别为每头0.14 mg/d和0.13 mg/d,对花生壳取食量最低,表明秸秆类型对黄粉虫幼虫取食量有显著影响。(2)在玉米秸秆的不同发酵方式处理中,黄粉虫幼虫体重变化存在明显差异。黄粉虫幼虫体重增长量按金宝贝(JBB)发酵、酵母发酵和对照依次降低,但存活率在三种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均在80%和85%之间。(3)秸秆种类对黄粉虫蛋白酶活性和海藻糖含量具有显著影响。水稻秸秆组黄粉虫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麦麸对照组和玉米秸秆组,而其海藻糖含量却显著低于麦麸对照组和玉米秸秆组,三种处理间淀粉酶活性和海藻糖酶活性无显著差异。(4)不同秸秆对黄粉虫幼虫肠道微生物群落有显著影响。以喂食麦麸作为对照,在玉米秸秆、水稻秸秆以及对照组中,黄粉虫幼虫肠道微生物在门水平上优势菌群相同,纲、目、科以及属水平上优势菌群存在差异,不同分类水平优势菌群所占总群落比例不一。在属水平上,对照组喂食的黄粉虫幼虫肠道中,螺原体属(Spiroplasma)和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为主要菌群;水稻秸秆组中主要菌群包括泛菌属(Pantoeaa)、螺原体属(Spiroplasma)和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玉米秸秆组中泛菌属(Pantoea)、梭菌属(Clostridiu)、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和肠杆菌属(Enterobacter)为肠道群落主要菌群。以上主要菌群均占总菌落的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