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秦汉旋转石磨的考古学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qua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旋转石磨是一种古老的粮食加工工具,依靠上下两扇磨盘的相互摩擦来研磨粮食作物。主要动力为人力、畜力,后期出现更高效的水力驱动。将豆、麦等作物放入旋转石磨可以加工成豆浆、面粉,由此可再加工成品种更丰富的食物。自战国晚期诞生以来,旋转石磨逐渐发展成为北方地区人们普遍使用的一种粮食加工工具。战国秦汉是农业快速发展的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更加高效便捷的粮食加工工具,旋转石磨在该时期的粮食加工工具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个时期也是旋转石磨从诞生到完善成熟的重要时期。梳理目前为止公布的战国秦汉旋转石磨的考古发现,掌握其出土的大致地域范围。旋转石磨主要出土于以陕西、山西、河南、鲁南、苏北为主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甘肃、河北、苏中等地也有较少的旋转石磨出土。旋转石磨的类型学分析,目前只有李发林做过,是一种以磨齿的齿纹为标准的类型学分析。这种分法虽然能反映出石磨从落后到先进的发展过程,但仍有较大的局限性。实用器旋转石磨的磨齿可以反映出在时间上发展的过程,但不能反映出空间上的特点和传播途径。明器旋转磨无实用性,制作中会有简省和艺术加工,有些磨齿则被简化和省略,使用明器旋转磨的磨齿来研究其发展则不够准确。因此需要寻找新的标准探索更多的发展规律。本文中的明器石磨以外形为标准进行类型学分析,实用器石磨仍将以磨齿作为标准进行研究。分析之后的旋转石磨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时空上的分布特点。时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战国晚期-西汉早期、西汉中晚期-东汉早期、东汉中晚期。明器旋转磨的变化特点表现在其足、承盘、承座和支架上。实用器旋转石磨的变化表现在其磨齿上。在空间上,旋转石磨的分布有较为明显的地域特征,总体可以分为关中地区、豫南鄂北地区、豫北地区、徐州鲁南地区以及其他地区等几个区域。每个区域内的旋转石磨都有各自演变发展的过程,区域之间不同类型也有早晚之分,可以依此来研究旋转石磨的传播途径。分区研究为探索其与作物的种植情况的关系奠定了基础。旋转石磨的发展与其加工的作物息息相关,菽和麦是其加工的主要作物。两者在粮食作物中的地位和分布,直接影响着旋转石磨的发展。将考古发现和史料结合,分析菽、麦在战国秦汉时期的种植情况。再根据旋转石磨在时空上的分布特点,推测出旋转石磨的起源地。湿磨也是旋转石磨的一个重要形态,根据资料,早期的旋转石磨以湿磨为主,这与当时菽、麦的种植情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分析菽和麦在战国秦汉时期种植的范围和其地位,结合类型学分析中明器旋转磨在空间上的传播和发展,可以推测出战国秦汉时期,旋转石磨的传播路径。徐州鲁南地区是旋转石磨发展最早且最丰富的地区,随着菽、麦的推广,旋转石磨逐渐向周围地区推广旋转石磨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旋转石磨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技术,也推动了科技的发展。由旋转石磨的原理衍生出了更多高效的粮食加工工具。其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大大提高了饮食生活水平。通过对旋转石磨的深入研究,能够理清其本身的发展脉络,从而进一步探索战国秦汉时期农业、社会的发展情况。
其他文献
由于飞行运动本身的复杂性,飞行模拟在我国仍是小众活动,相关的专业显示、控制设备仍然价格高昂,阻碍了飞行模拟运动的推广和普及。基于单片机,开发了飞行模拟控制板,可以将
<正>《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当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为全面
会议
晚明文学思潮的主要特点是儒释道三教合一、追求个性解放的人本思想。在此大背景之下,《金瓶梅》持儒家伦理观为主要创作思想,秉持忠孝悌道;借佛道两教的因果报应、生死轮回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方涟治疗组62例用半夏泻心汤加减煎服,对照组60例用多潘力酮、奥美拉唑口服,西医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1.94%,对照组75.00%,两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公路桥梁设施建设也有了较大发展。组合工具式钢支架,由于有着结实、坚固、易拆除等优势,被广泛应用在公路桥梁建设中,促进了公路桥梁建设的发
通过信息沟通进行预期管理是当代央行重要的政策实践,而能否获得公众信任则是央行沟通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条件。本文在Morris和Shin(2002)的博弈模型基础上,引入公众对于央行
教研工作是我国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基础教育教研工作面临转型发展的新挑战。基于对我国基础教育教研工作
为了深入探讨经典名方当归回逆汤的组方内涵,发掘中医学组方用药的规律,从该方的来源和立意进行了初步探讨,同时对该方的君、臣、佐、使配伍规律以及所体现的中医辨证论治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