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旋转石磨是一种古老的粮食加工工具,依靠上下两扇磨盘的相互摩擦来研磨粮食作物。主要动力为人力、畜力,后期出现更高效的水力驱动。将豆、麦等作物放入旋转石磨可以加工成豆浆、面粉,由此可再加工成品种更丰富的食物。自战国晚期诞生以来,旋转石磨逐渐发展成为北方地区人们普遍使用的一种粮食加工工具。战国秦汉是农业快速发展的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更加高效便捷的粮食加工工具,旋转石磨在该时期的粮食加工工具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个时期也是旋转石磨从诞生到完善成熟的重要时期。梳理目前为止公布的战国秦汉旋转石磨的考古发现,掌握其出土的大致地域范围。旋转石磨主要出土于以陕西、山西、河南、鲁南、苏北为主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甘肃、河北、苏中等地也有较少的旋转石磨出土。旋转石磨的类型学分析,目前只有李发林做过,是一种以磨齿的齿纹为标准的类型学分析。这种分法虽然能反映出石磨从落后到先进的发展过程,但仍有较大的局限性。实用器旋转石磨的磨齿可以反映出在时间上发展的过程,但不能反映出空间上的特点和传播途径。明器旋转磨无实用性,制作中会有简省和艺术加工,有些磨齿则被简化和省略,使用明器旋转磨的磨齿来研究其发展则不够准确。因此需要寻找新的标准探索更多的发展规律。本文中的明器石磨以外形为标准进行类型学分析,实用器石磨仍将以磨齿作为标准进行研究。分析之后的旋转石磨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时空上的分布特点。时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战国晚期-西汉早期、西汉中晚期-东汉早期、东汉中晚期。明器旋转磨的变化特点表现在其足、承盘、承座和支架上。实用器旋转石磨的变化表现在其磨齿上。在空间上,旋转石磨的分布有较为明显的地域特征,总体可以分为关中地区、豫南鄂北地区、豫北地区、徐州鲁南地区以及其他地区等几个区域。每个区域内的旋转石磨都有各自演变发展的过程,区域之间不同类型也有早晚之分,可以依此来研究旋转石磨的传播途径。分区研究为探索其与作物的种植情况的关系奠定了基础。旋转石磨的发展与其加工的作物息息相关,菽和麦是其加工的主要作物。两者在粮食作物中的地位和分布,直接影响着旋转石磨的发展。将考古发现和史料结合,分析菽、麦在战国秦汉时期的种植情况。再根据旋转石磨在时空上的分布特点,推测出旋转石磨的起源地。湿磨也是旋转石磨的一个重要形态,根据资料,早期的旋转石磨以湿磨为主,这与当时菽、麦的种植情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分析菽和麦在战国秦汉时期种植的范围和其地位,结合类型学分析中明器旋转磨在空间上的传播和发展,可以推测出战国秦汉时期,旋转石磨的传播路径。徐州鲁南地区是旋转石磨发展最早且最丰富的地区,随着菽、麦的推广,旋转石磨逐渐向周围地区推广旋转石磨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旋转石磨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技术,也推动了科技的发展。由旋转石磨的原理衍生出了更多高效的粮食加工工具。其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大大提高了饮食生活水平。通过对旋转石磨的深入研究,能够理清其本身的发展脉络,从而进一步探索战国秦汉时期农业、社会的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