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常见眼眶原发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与临床病例分析 目的 探讨超声、CT及MRI三种影像学诊断方法对眼眶肿瘤定位、定性诊断的差异;分析各种眼眶原发性肿瘤的临床、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长征医院眼科1992年1月~2001年11月收治的眼眶病人中的310例320眼原发性眼眶肿瘤患者超声、CT及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用Access进行数据整理,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10例病例中血管瘤98例,粘液囊肿45例,神经源性肿瘤44例,泪器肿瘤34例,淋巴瘤32例,炎性假瘤24例,皮样囊肿14例,骨、软骨肿瘤12例,其它7例。肿瘤部位:肌锥内间隙132眼,肌锥外间隙52眼,骨膜下间隙26眼。超声检查320眼,CT检查255眼,MRI检查148眼。279眼行手术摘除肿块,并进行病理检查。不同种类的肿瘤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定性、定位诊断率不同。海绵状血管瘤三种检查方法定性符合率有显著差别,B型超声定性符合率最高,结合CT或MRI可明显降低定性误诊率;淋巴瘤三种影像学检查误诊率高,结合病理、免疫表型可明显提高确诊率;神经源性肿瘤、泪器肿瘤及粘液囊肿,CT结合临床表现发现率高。MRI对视神经管部位肿瘤显示优于其他两种检查。结论 超声作为眼眶肿瘤诊断的最方便手段,可作为常规检查;当肿瘤部位较深,有骨质侵蚀或破坏时,或怀疑邻近部位肿瘤侵犯眼眶应选CT进一步确诊;当怀疑脂肪瘤、皮样囊肿、视神经肿瘤管内或颅内蔓延等软组织肿瘤行MRI检查。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不<WP=6>同肿瘤侧重点不同。根据良、恶性肿瘤血流供应的差异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的原理,本文设计第二部分眼部肿瘤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临床研究。目的 进一步探讨眼部肿瘤血液供应特点,为肿瘤诊断提供最佳方法。方法 测量肿块的血流及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静脉、睫状后动脉的血流并与对侧正常眼相应动脉血流作对照,以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恶性肿瘤血流供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而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静脉及睫状后动脉与对照组情况不一。结论 CDFI作为一种检查血流的方法在眼部肿瘤良、恶性诊断方面有其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