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介词“在”的框架研究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lovesic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是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介词,它除了表示具体的处所和时间以外,还能够表示条件、范围、行为主体等较为抽象的意义。在表达这些意义时,“在”常常与以方位词、时间词或准助词为代表的后置词一起构成介词框架。对于外国的汉语学习者来说,这是较难习得的一个项目,出现的偏误也比较多。本文以介词“在”的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处在不同句法位置时的句法功能,分析了“在”的隐现规则。并对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包含“在”的语料进行分析,归纳出偏误类型并针对偏误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帮助学习者正确地理解和使用介词“在”的框架结构,能够为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尽一份绵薄之力。论文共有五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部分。首先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然后对前人所做的关于介词“在”的框架的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进行概述,最后对本文的研究方法、语料来源及使用符号进行说明。第二章对介词“在”的框架结构的本体进行了详尽的研究。结合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CL)中的例句,从句首、句中、句末这三个句法位置出发,研究了表处所、表时间、表条件、表范围、表行为主体的介词“在”的框架结构分别位于这三种句法位置时的句法功能。然后分析了介词“在”在框架结构中的隐现规律。第三章对介词“在”的框架结构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在这一部分,本文先对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包含“在”的语料进行筛选、分析,然后对学习者使用介词“在”的框架结构出现的偏误进行归类,并对偏误成因进行了预测。第四章是教学建议。这一章,本文主要是针对上一章总结出的偏误类别,提出了对应的三条教学建议。最后一章结语部分对全文内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其他文献
工业VOC气体排放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随着国内外大气环境形势越来越严峻,特别是美国EPA关于纺织工业的VOC排放限制出台以来,中国作为世界纺织大国,其大气VOC排
抽象美术是教学中的难点。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应设计多种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认识和欣赏抽象美术作品的能力。
基于分形理论,提出了流体机械轴心轨迹稳定性的定量评价指标.实际应用表明,该指标较好地反映了转子运行稳定性的实际状况,为流体机械稳定性的定量监测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本文回顾了线性规划的建立和发展,尤其着重介绍了1979年以来的新发展。 This paper reviews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linear programming, with particular e